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Ⅰ.综防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盛富

作者: 黄志农;肖永和;孟建舒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1989 年 01 期

页码: 30-35

摘要: 1987-1988年,我们在洞庭湖稻区益阳县天成垸乡李家垅、百家 两个村进行了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试验。,两村的水稻面积为2552亩,人平0.74亩。稻田耕作制度以。稻-稻-绿肥、稻-稻-油菜为主。水稻病虫以三病三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次为胡麻叶斑病、稻曲病、紫秆病,三化螟、黑尾叶蝉、稻蓟马、稻苞虫、粘虫、稻蝽蟓和稻秆潜蝇等,一般病害造成的损失大于虫害。根据“七五”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要求。我们在“六五”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以水稻为主体,三大效益为目标,“三病三虫”为主攻对象,利用自然控制 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种、肥、水、药等可控因子对主要病虫和无敌的综合效应,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综合防治组装配套技术包括6个方面:(1)选栽高产、优质、多抗品种;(2)调整品种布局;(3)加强保健栽培;(4)保护利用自然天敌;(5)合理使用农药。5项技术措施协调配套,业与丰产栽培技术相一致。两年实施给果;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酚套,立在大面积上示范成功。 一、五项口套祛术的级应与分析 1.选栽届产、优质、多抗品种 品种抗性的利用是综合防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原种植的单杭品种的 。本研究为”七五”国家攻关项B研究中的一部分。郭鹏栓参加不项研究;下冉平、挝波林抡的砍丫JI月丞朋此顶工仆。 伽 孟建舒 (益阳县农业局植保植枪站)基础上,注意与育种部门配合;选用多杭品种大。组合)。O987一1988年,基点早稻品种仍以浙辐802为主。栽榜面积分别占早稻面积的87.6.%和80.3%,其次还有湘早卸!l.号、、湘屏狐8号等。沟汰了柿性差的竹系26,。先衙 1号、原丰早和广陆馁牡号等励种叶晚稻以两抗以上的龈种为主,外别占的坤M和98.2%。1988年,gsw亩晚稻.其中湘晚釉豆号占80.13%,湘早糯1号占11.4%,,威优64、戚优3梢9.二%。选用这些抗性品种对控害高产起了积极作用。综防区凋瘟病基本控制流行,晚稻稻飞虱除威优35需要防治1次外,90%以上的湘晚釉1号、威优64等品称(。蛆啥)稻飞虱的虫量始终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1988年。,”基点试种的潍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早锄邯一151和晚釉84—134等毅抗性品种(系)7个,均表现较好。”其中,85—151(早熟)抗稠瘟病、。。商吐枯病抄稠飞虱和黑尾叶蝴。米质和食味轻好,亩产在430公斤以上L。”朋2选2(中熟刃掷稻颁病,且耐害性较强f 在同一栽培条件和整个生育期间不防治的情况下,其螟害率、稻飞虱百丛虫量、纹枯病病株奔比少幻一70”分别低0.55%、_抵$7.5只和6.23%,亩产在450公斤似上;湘早釉4号(中熟),中抗稻瘟,轻感坟枯病,亩产在帖0公斤以上。晚糊酗J兆中抗稻瘟病、白吐枯病\稻飞领和黑尾叶蝉,米质和食味较好,亩产在45 0公斤以上。这些新的抗性品种(系)深受当地农民欢迎。1988ap}基席繁殖抗性良种约.反万公斤,改变了过去早稻品种单,局面,使早、娩稻新老抗烛品种基本配餐(表I),从而为持续稳产高产和摔制病AI—,──。。』—…、。综防点早、晚藉讫套抗性品种《组合292选2湘早釉4号湘早釉3号112──114110──112110一二12 Wt500一5504gn一450450—465MRMRMR s SMRMSMSMR皿R威妹1126威优35108──110 “!120一122 450一500450──500MRMRsSMR MRMR.MR 1湘叭釉1号7120—12384一134 L 118—120水源29D 120—122.tthe4 l%一110 atA161 103──105戚优4朋DllE—uz咸优46 9118一.120 450一500i 450一二 430──4toMRMR R SMRMRRERMRMRMR450一600450一SW450──u450一600.MRMRMRMR皿 S s sRMRMRMRMRWMR虫危害打下了基础。 2.调整品种布局 稻螟种群数量变动及为害凌度与品种布局密切相关。锯南县调查,70年代,’该县在品种布局上,早稻以迟熟品种为主,种植面积占早稻面积的70%以上,这对提高早稻单产起了积极作用,但也为螟虫由亡代过渡到2代创造了条件,导致晚稻螟害严重,枯心率一般为3.0一12.6%;’晚稻又以迟熟品种农垦SS为主,率穗抽穗危险生育期与四代三化螟卵块盛孵期相遇,_白穗率,般为3.0一5.0%,最高年份达30.0%。益阳县的品种布局大致与南县相似。1978和1979年,晚稻穗期通过治螟一次的稻m,白穗率仍达5.0一10.0%,兰溪乡新华村新建生产队,M亩迟熟品种余红 1号,白穗率达30.0—44.1%。1984年,沙头等乡2万多亩迟熟早稻, 固第二代二化螟为害、虫伤株率高达20.忍一46.3%,每亩幼虫量为69000—82000条。70年代益阳全县年平均每亩施用甲六混合粉等有机氯农药5*公斤,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恶件循环,年亩单产徘徊存250公斤左右。我们借鉴历史的经验,根据洞庭湖稻区的气候特点和栽培条件,为了避免9月的低温,在品种布局上,早稻以中熟品种为主,迟熟品种为辅,适当安排一部分早熟品种,其比例为1。8。豆。实践证明,这样的品种布局,不仅调节了农亭季节和缓和了畜力的矛盾,有利于晚稻适时移栽和稳产高产,而且使90%以上的早稻避开了第二代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从而减少了防治次数和用药量。据1987、1988年调查结果(表2),第H代H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主要集中分布在迟熟早稻田,中熟品种未见二化螟为害,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比迟熟品种分别减少69.23%和70.27%,稻飞虱减少80.74%和69.31%。1998年,虽然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较大,但除少数偏施氮肥而造成后期贪青晚熟的稻田需要防治外,大面积在6月20日以前齐穗的早稻均不需要用药防治。 早、中熟品种由于成熟期早,因此二、三化螟不能在其生育期完成第二代,仅部分幼虫通过迟熟早稻和随晚稻秧苗的移栽带到一0 一 仆W.一f。f] 主要窖虫分布密度比较── 二 化 螟 虫伤株(妨)D 幼虫(条/亩)S稻纵卷叶螟3 稻飞虱5(条/伍)d(只/百丛)巾熟(浙幅802)迟熟(湘早釉1号等中熟(浙辐802)迟熟(湘早粕11哗。?。「 n oh 02且**g 076500yrpryryotoboryHWeeqWWedeqbo 2400 了80013T3346200晚稻本田。而移栽后以水稻为食的幼虫,由 化学除草免耕,成熟朋则可提早3—4天。干食物营养低劣,生长发育慢,生存率低,这对避开和减轻穗期螟害具有一定作用。晚从而减少丁第三代的发生最。1987年,基点 稻每亩秧田播种量,杂交稻为15一20公厅,晚迟孰早稻S和一季稻面积虽贝rk i田面积的 釉为25──30公斤.严格把握播期、插期和秧龄10.5%,但这部分稻田虫量特大,过渡到第三 期,力争在9月15日以前齐穗,这样既能保代,分布面较)-,晚稻分攘期达到防治指标 证晚稻稳产高产,又能避开第四代三化螟和的。块为k%(早鞠晚稻人。化螟在大面。缩短第。代稻飞虱的为害期。积上有零星发生。1988年随着迟熟早稻面积‘(2)推广低群体栽培法:低群体能使的压缩和少景一季稻改种双季稻,第三代明 禾苗不过早封行,有利于稻株间通风随光,显减轻,2519亩晚稻,未见三化螟,二化螟 充分利用光能、地力,改善个体和群体的发除个别田块偶见枯心团外,大面积未见其为 育条件,促进禾苗生长健壮,增强稻株的抗害,断ti桥”效果显著。逆力,同时又改善了稻田小气候,减轻病虫 3.加强保健栽培 为害。栽插密度为:早稻4 x 6寸或5 X 6 良种只有与良法配套,才能发挥其抗性 寸,每魂插5—6粒谷;晚稻4X6寸或SX和增产潜力。基点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配套在6寸,每克插4二5粒谷;杂交稻4。7寸保健栽培上,着重抓了以下3项技术:或5X6寸,插2—3粒谷的带孽秧。大面 门)培育稀播壮秧。早稻秧田播种量为 积采用分厢捡 卜保证每亩基本苗数。80—100斤,采用地膜覆盖育秧的面积占早稻(3)加强肥水管理:施肥过量,不仪育秧总面积的85J%。据观察,早稻插地膜 达不到增产的目的,而且还会导致病虫危害秧,成熟期一般可提早 2天,若再配合本田 加重。从两年施氮章的试验结果(表 3)看 表3 施氮量与病虫害及产量切关系──。工29:1施纯氮最1公斤/亩) l 1318 纹 枯病株率(%)!towbo!!﹄稻 飞 虱产量土公斤士只+26008+528.3?﹂ .’?!WAi丁F 一nU1刃 口u ︶一?──︽一「to d ho?︻?!?﹂一︻﹃?目 一8 了o「 一 口 g8/一 了2*」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