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施肥技术的改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世君

作者: 宋世君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92 年 1 卷 05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北京露地栽培的甜椒,自1974年起产量急剧下降,连年减产,1979年平均单产600kg,至今甜椒仍不能恋秋,产量很低。对甜椒影响最大的是病毒病,严重的地块植株茎尖变褐色,落花、落叶、落果。甜椒病毒病害已成为露地栽培的重大问题。作者从1983年开始主持“甜椒优质高产需肥指标和施肥技术”研究的部重点课题,其中在北京菜区进行较大面积的改进施肥技术高产试验,至1985年连续3年产量稳定在5 000kg/666.7m2以上。 本试验结果,已于1986开始在辽宁、河北、广东等地推广,均获得良好的结果,1990和1991年又在北京延庆县推广也获得了防病高产的效果。现将1983~1985年连续3年的施肥技术改进试验总结如下: 供试品种为茄门甜椒,3年分别在丰台南苑乡蒲黄榆7队和13队、海淀区东升乡西三旗生产队完成,面积分别为o.66、o.46、0.56hm’。由生产队自备种子和肥料,并具体执行改进施肥技术方案。各年12月中或1月上旬播种,3叶1心时进行分苗,苗床施肥和管理按农家常规方法,4月中下旬至5月初定植,双行密植,每666.7m’ 10 000~11 000株和北京农家的栽法相同,但基肥和追肥技术改进如下: 一、塞肥采取中等施用量,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使用 供试菜地, 1983和1985年是黄沙土,1984年是黑沙土,属于中等肥力或偏上的老菜田。春季土壤翻耕前铺施有机肥每666.7m‘(以下同)4 000kg(1984年试验田施用较优质粪肥3 500【g),定植前开沟施人氮磷钾(15: 15: 12)25kg(1985年沟施过磷酸钙slokg,尿素skg),基肥的施氮量按有机肥成分含量表推算,加化肥后氮素量每666.7m2约20kg纯氮,比1983年北京近郊的其他试验网点,施氮约25~29、30~35和55~66kg的要低,比不足10kg的点要高,居于中等施氮量的水平。从当年各地试验点的考察结果可见,较多施入基肥的点,甜椒前期表现叶片深绿,生长较旺;过多施肥的则表现叶片浓绿,植株生长不旺;而基肥不足的则表现叶色淡,叶肉薄,发棵较差,较早地发生病害,产量较低;而多施或过多施肥的甜椒在结果期开始也表现病毒病害,每666、7m’产量约2 000~3 000kg。本试验施入基肥每666.7m‘约20蛇氮的水平,施基肥后土壤营养成分测定见表1。这一施肥水平能基本满足甜椒早期发棵和生长期间的需要。反映在各年试验田甜椒定植后缓苗快,生长稳健,叶色绿,大小适中,叶肉厚,定植后20多天较多的植株门椒有两个(个别植株有3个)花蕾,花蕾大。表明土壤营养成分和浓度适宜。甜椒发棵好,为抗病高产打下了基础。 二、追肥来取分期、适时进行 3年试验田基肥施用量各年相同,但追肥以1983年居多,共追了11次,施肥总量为68.skg, 1984和1985年则很相近。但从各年的产量比较(表2)说明:①产量高低不与追肥数次和肥量多少成正比,②各月采收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以1983年的差别较大,即7~8月收获量少,9—10月收获量较大,1984和1985年的各月采收量,9~10月较小而前期都很高,其原因可从各年的追肥时期的异同、次数和天气情况来区别分析: 各年的第一次追肥均是在定植后第4—5周之间进行(定植后30~31天),这是中耕蹲苗20多天后,甜椒已经过定植后的由绿变黄再转绿的过程,门根已开花结小果了,主茎下部机子渐多,表明根系已较发达。各分枝已有4—5个叶层,第M层果已现大营或将开花,营养生长、果实发育将加快,此时适逢土壤需要准水,结合追施硫酸按20kg,或类稀,此次追肥可以促进根系和茎叶及果的协调生长。追肥之后一周,甜椒表现叶色深绿,叶片加大加厚,枝条渐伸长增粗,小果暗绿发亮,/J’行间即将封行。 第二次追肥是在定植后第6~7周之间(栽后49~50天),此时1~3层果已坐并迅速膨大,植株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叶片光合率最盛,应进行重追肥,施硫酸按zskg或浓粪稀,以满足茎叶生长和果实快速膨大的需要。此次追肥之后,甜椒枝条加快伸长和增粗。各主要枝条的节间5~6cm长,各节长短均匀,群体叶量增加。叶片平展。深绿均匀,宽卵形,大小适中,上、中、下部的叶片大小相似,果实艳绿,果面光滑,不久即进入采收期。秧果协调,无病,群体生机勃勃,大行间将要封探,这种景象3年均重现。 多数农家的甜椒田采取定植后第二周开始追肥或从定植开始以水带肥的方法进行追肥,其结果是甜椒生长初期叶片浓绿肥大,中期上部叶片皱小,病毒病发生早,病情重,产量低。但1983年北京黎各庄一队甜椒(茄门) 0.66hm‘,每666.7m‘施猪粪5000kg基肥,第一、二次追肥也是定植后30天和49天,即植株开花和果实膨大时追肥,取得了前期发秧好,果子大,产量高的良好效果。上述结果表明定植后的第一、二次追肥是甜椒发秧、抗病高产的关键之一。 定植后第8~12周,进行两次追肥(第3次重追肥,每666.7。‘硫酸按25kg,第4次追硫酸铰20kg),此时甜椒进入盛果期,重追肥可促进果实膨大,果肉增厚增重,并能促进发秧,提高连续结果能力,如果不施攻果肥或发积肥,往往就因土壤养分不足甜椒叶片的光合率下降,营养只输入果实而引起落叶,根系生长也受影响,茎叶停止生长,开花少,不能连续结果。加之其时北京正值雨季,7月上旬重追肥和7月下旬(第12周)追肥也起防落叶、促秧健壮的作用。1984、1985年试验田的甜椒,叶片平展、叶色深绿、连续结果,是一种理想群体结构,所以7~8月的产量较高(表2)。 但是1983年试验田却由于第7—12周内共追了5次肥(第7周重追肥,又距前一次肥仅一周,而后几乎每周一肥),肥料过多,甜椒虽然叶片颜色深绿,但植株停止生长,中下部叶片出现病毒病褐色的坏死斑,果实干腐(也可能就是氮肥过多引起的脐腐病),产量损失较大,造成7—8月份采收量较低。7月中、下旬经过多次降雨,降雨降低了肥料浓度,甜椒于8月中下旬才恢复生长。上述结果表明过多追肥对甜椒有很不利的影响。 定植后第13~17周,进行两次追肥,即第5、6次追肥,此时甜椒已是盛果末期,也将进人返秧期,根系处于活力由弱至渐恢复时期,营养不足易引起植株黄化落叶,1983和1985年试验田各追两次吧(1984年因8月秋涝仅追一次),都收到了保秧复壮的效果。1983年虽然因为在第7~12周追肥过多而出现了上述的不利现象,但由于肥料充足,甜椒返秧快,秋后分枝多,叶量较大,结果多,因而9—10月产量高,几乎为全年的一半,同年北京黎各庄一队,在此期不追肥,即第4次追肥后不再追肥,出现叶片褪绿、黄化,并引起落叶的现象,群体叶片稀疏,还感染了炭疽病,虽然前期产量高。但秋后挂果少,产量低。可见此两次追肥是保秧复壮,促进多分枝、多结果的重要措施。 定植后第18~22周,此时已是雨季过后的秋高气爽的天气,甜权再追两次肥一每次各施硫酸按20kg(!984年试验田甜椒因雨涝影响,仅追一次肥,该年的8月7—10日连日暴雨、内涝引起沤根死苗、产量也因此受损)。此期间光照条件好,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是甜椒第二次开花结果盛期,水肥条件对第二次产量高峰有重大影响,此两次追肥也是北京露地栽培历年都很重视的技术措施。本试验的1985年试验田同样施用,但因9月中旬开始,历时20多天的低温阴雨天,光照不足,温度偏低,影响坐果和果实膨大,因而没有发挥9~10月更大的产量优势,但是1983年却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甜椒施肥技术的改进@宋世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