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霍琳

作者: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分形维数;耕作方式;甘肃引黄灌区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9 年 010 期

页码: 3463-34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CT和RT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都显著降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NT处理最佳,>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5.8%、8.0%和13.0%,分形维数(D)降低3.6%.水稳性团聚体以ST-NT处理最佳,R0.25、MWD、GMD分别增加55.3%、15.1%和8.7%,D值降低0.8%.NT、ST-NT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最低,PAD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9%和7.7%,ELT分别降低了5.8%和7.2%.综合分析认为,深松-免耕(ST-NT)的轮耕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增加,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操作习惯,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分类号: S152

  • 相关文献

[1]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李晓丽,王成宝,杨思存,蔡立群,霍琳,温美娟,姜万礼. 2021

[2]用分形理论评价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小粉,刘春增,李本银,王守刚. 2012

[3]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韩新生,马璠,郭永忠,蔡进军,温淑红. 2018

[4]改良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特征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马征,张柏松,徐长英,董晓霞,边文范,郑福丽. 2016

[5]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薄国栋,张继光,申国明,于会泳,高林,孙弋媛,王毅,周显升,张扬,刘明. 2014

[6]干热河谷不同酸豆林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彭辉,周红敏,徐肇友,瞿虹,纪中华. 2014

[7]无机肥配施粪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李贵春,周颖,杨晓梅,尹昌斌,南云不二男. 2013

[8]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 马征,姚海燕,张柏松,董晓霞,刘苹. 2017

[9]聚乙烯微塑料浓度对黑土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陈荣桓,余瑶,黄珊,陈荣龙,贾焮凯,陈延华,薛萐,刘萌娟,杨晓梅. 2023

[10]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11]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 2010

[12]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韩上,武际,李敏,陈峰,王允青,程文龙,唐杉,王慧,郭熙盛,卢昌艾. 2020

[13]甘肃引黄灌区玉米茬耕层土壤状况调查. 霍琳,王成宝,杨思存,姜万礼,温美娟. 2019

[14]玉米/鹰嘴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灌耕灰钙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柴博,李隆,杨思存,陈英,王成宝. 2015

[15]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2019

[16]灌耕灰钙土耕层物理性质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成宝,霍琳,温美娟,杨思存. 2021

[17]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王风,韩晓增,李良皓,张克强. 2009

[18]黄土高原不同草地类型对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黄泽,田福平,刘玉,张静鸽,苗海涛,武高林. 2017

[19]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对土壤团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小粉,王清涛,白双宇,卢彦琦,刘春增,曹卫东. 2021

[20]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分布的分形特征. 周虎,李保国,吕贻忠,郑金玉,刘武仁.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