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新培

作者: 李新培;周伟光;关平原;程世鹏;温永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急性感染;经子宫或胎盘感染;持续性感染;黏膜病

期刊名称: 中国畜牧兽医

ISSN: 1671-7236

年卷期: 2018 年 08 期

页码: 2303-231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分类号: S852.65

  • 相关文献

[1]牛FOXM1基因特异性siRNA干扰效率的分析. 王超,张淑琴,宋雪莹,王改丽,孙娜,郭利,程世鹏. 2019

[2]宁夏奶午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调查. 康晓冬,谢秀兰,吴韶儒,马超,白丽娟. 2013

[3]双抗体夹心ABC-ELISA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方法的建立. 宫枫举,蒋蔚,陈永军,薛俊欣,王民燕,孙卫东,王权. 2017

[4]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野毒株持续性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李燕华,蔺涛,刘闰夏,何孔旺,童光志,袁世山. 2012

[5]小RNA病毒蛋白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马晓霞,周建华,沈心亮. 2009

[6]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嵌合感染性分子克隆的体外构建. 涂亚斌,王柳,刘红全,仇华吉,童光志. 2001

[7]口蹄疫病毒对牦牛持续性感染的分析. 周建华,丛国正,王光华,高闪电,常惠芸. 2007

[8]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 胡青海,韩先干,周小进,丁铲,于圣青. 2010

[9]国内新型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张倩,陶洁,张东,区炳明,林航,杨颖,张信军,朱礼倩,王建业,贺生中,孟婷,谢静,朱国强. 2017

[10]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邓宇,王新华,郭燕,钟发刚,沈敏. 2007

[1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持续感染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钟发刚,王新华,程安春. 2006

[1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王姝,朱远茂,蔡红,马磊,史鸿飞,吕闯,董秀梅,高欲燃,薛飞. 2013

[1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石河子株E2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黄新,钟发刚,薄新文,杨华,郭燕,刘志强,赵军民,任耀军,罗盘棋,王新华. 2008

[14]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范进江,薄新文,钟发刚. 2008

[1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捕获ELISA方法的建立. 钟发刚,程安春,王新华,邓宇,郭燕. 2008

[16]沙冬青总生物碱体外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邱翔宇,相猛,方梅,贾宁. 2013

[17]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玛纳斯株E2基因的克隆及其主要抗原表位区的分段表达. 黄新,王新华,钟发刚. 2009

[18]抗CP型、NCP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 赵玉龙,吾莫尔,薄新文,李岩,钟发刚,李娜,库朝锋. 2009

[19]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牛外周血单核细胞对CD80和CD86 mRNA转录的影响. 韩猛立,黄新,钟发刚. 2012

[20]牛病毒腹泻病毒(BVDV)E2重组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钟发刚,黄新,王新华,李娜.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