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和基因型对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翠荣

作者: 赵翠荣;杨青;王立峰;唐清;陈科海;刘莹;彭萍;左珍喜;余华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玉米;单倍体;胚培养;培养基

期刊名称: 中国种业

ISSN: 1671-895X

年卷期: 2014 年 09 期

页码: 33-35

摘要: 当培养条件、胚龄、胚发育期间的积温一致时,培养基就成为胚萌发和成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选用4种培养基(B5、B5+0.1mg/L BAP+0.1mg/L NAA、1/2MS、1/2MS+0.1mg/L BAP+0.1mg/L NAA)培养3个小麦杂交组合F2与玉米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胚,以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成苗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胚萌发率表现为1/2MS(75.24%)>1/2MS+0.1mg/L BAP+0.1mg/L NAA(68.68%)>B5+0.1mg/L BAP+0.1mg/L NAA(67.00%)>B5(66.67%);胚成苗率表现为:1/2MS(63.11%)>B5(50.67%)>B5+0.1mg/L BAP+0.1mg/L NAA(4.00%)>1/2MS+0.1mg/L BAP+0.1mg/L NAA(3.30%)。无激素的1/2MS上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75.24%)和平均成苗率(63.11%)都最高,能稳定地一次成苗。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小麦基因型是影响单倍体胚萌发和成苗的重要因素,无激素的1/2MS最适合于小麦单倍体胚的萌发和一次成苗。

分类号: S512.1`S513

  • 相关文献

[1]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与双单倍体的稳定性. 陈新民,王凤菊,李思敏,张文祥. 2013

[2]秋水仙素及辅助处理对小麦×玉米单倍体加倍的影响. 赵翠荣,唐清,王立峰,刘莹,杨青,彭萍,陈科海,左珍喜,余华强. 2014

[3]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高效系统的建立. 蔡华,马传喜,黄正来,乔玉强,陆维忠. 2006

[4]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李新华,孙永堂,孙桂芝,李若勤. 2004

[5]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李根英,孟庆华,隋新霞,管延安,黄承彦. 2003

[6]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研究. 陈新民,张文祥,崔淑兰,陈孝. 2002

[7]应用高剂量辐射花粉授粉及幼胚培养诱导苹果单倍体. 何道一,孙山,崔德才,陈振光. 2001

[8]虾脊兰种子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研究. 苏振喜,叶华,Chitrapan Piluek. 2002

[9]非洲菊单倍体植株生根研究. 单芹丽,李绅崇,吴丽芳,余蓉培,李帆,吴旻,阮继伟,汪国鲜,杨春梅. 2019

[10]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 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顾坚,赵红,黄格,崔永祯,刘琨. 2019

[11]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程睿钰. 2008

[12]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李亚莉,董艳辉,任永康,崔婷,赵兴华,韩斌,唐朝晖. 2015

[13]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 刘琨,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 2014

[14]春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重,樊哲儒,张跃强,李剑峰,高新,王子霞. 2016

[15]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英文). 刘琨,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 2015

[16]小麦DH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杨忠慧,杨木军,李绍祥,丁明亮,刘琨,顾坚,李宏生. 2023

[17]小麦小花穗位及发育进度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 顾坚,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和仙,杨木军. 2005

[18]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 2012

[19]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英文). 丁明亮,赵红,顾坚,李宏生,刘琨,杨木军,李绍祥. 2017

[20]药用植物鹅毛玉凤花胚培养的研究. 陈娅娅,毛堂芬,李奇科,刘作易.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