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Na~+的分布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淑玲

作者: 李淑玲;杨建国;王晓静;石欣;李素萍;宋泽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不同植被条件;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交换性Na+

期刊名称: 水土保持学报

ISSN: 1009-2242

年卷期: 2014 年 28 卷 06 期

页码: 228-23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mm粒径为主,0-10cm和10-20cm土层团聚体的分布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刺槐林地>2mm团聚体含量最高,天然次生林地次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各异。(2)0-1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K+先增加后降低,其中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K+含量最高;10-2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天然次生林地和岷江柏幼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K+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其他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分布特征各异。(3)0-1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退耕岷江柏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最高;10-2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中的交换性Na+先增加后降低,以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最高;退耕岷江柏林地,团聚体中交换性Na+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5mm粒径团聚体交换性Na+含量最高;其他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Na+分布特征各异。

分类号: S152.4

  • 相关文献

[1]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张野,王显瑞,赵禹凯,李书田,赵敏. 2012

[2]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3]贵州地产玄参土壤团聚体特征. 张家春,张珍明,黄冬福,罗文敏,洪江. 2015

[4]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李昌新,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 2009

[5]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钟义军,武琳,黄欠如,廖绵清,叶川,成艳红,孙永明,章新亮,熊春贵. 2014

[6]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贾立辉,朱平. 2019

[7]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17

[8]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郑学博,樊剑波,周静. 2015

[9]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10]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任顺荣,邵玉翠,高宝岩,王德芳. 2006

[11]几种不同组合蚯蚓粪复合有机肥的效果试验. 张余良,孙长载. 2006

[12]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结构的退化特征. 王思成,王月玲,蔡进军,董立国,潘占兵,马璠,李生宝. 2013

[13]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郑顺安,陈春,郑向群,李松. 2012

[14]保水剂对土壤体积膨胀率及土壤团聚体影响研究. 汪亚峰,李茂松,宋吉青,罗春燕,李章程,左旭. 2009

[15]氮肥处理下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蒋胜竞,罗佳佳,金中财,石国玺,柴宇星,刘永俊,冯虎元. 2018

[16]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万海霞,马璠,许浩,韩新生,王月玲,郭永忠,蔡进军. 2019

[17]亚热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特征. 林诚,郑祥洲,郭宝玲,丁洪,解钰,张玉树. 2019

[18]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魏宇轩,蔡红光,张秀芝,张晋京,任军,王立春. 2018

[19]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志毅,熊桂云,吴茂前,范先鹏,冯婷婷,巴瑞先,段申荣. 2020

[20]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霍琳,杨思存,王成宝,姜万礼,温美娟.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