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玉米白三叶间作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唐柳办

作者: 唐柳办;王家豪;王雷挺;王普昶;赵丽丽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白三叶间作;土壤养分;土地当量比;间作系统生产力;间作优势

期刊名称: 中国草地学报

ISSN: 1673-5021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5 期

页码: 31-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推广种植范围广的玉米和适应性较强的白三叶为对象,初步探讨玉米白三叶间作模式在岩溶山区的生产优势.设置行距30cm(JBY30)、50cm(JBY50)、70cm(JBY70)玉米白三叶间作,以相应行距(DY30、DY50、DY70)的单作玉米和行距30cm(DB30)单作白三叶为对照,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作物生产性能指标,结果表明:JBY30(蜡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DY30(P<0.05);JBY50(灌浆期)全磷含量显著高于DY50(P<0.05);JBY30(抽穗期和灌浆期)、JBY50(灌浆期)和JBY70(抽穗期)全钾含量显著高于相应行距玉米的单作(P<0.05).间作下玉米粗蛋白(除JBY30外)、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除JBY70外)含量均高于相应行距的单作,而粗纤维含量低于单作.间作白三叶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单作.单作白三叶第一茬产量显著高于间作白三叶(P<0.05).JBY30玉米地上总干物质产量比DY30显著提高了 32.23%,比JBY50和JBY70分别显著提高了 47.63%和45.20%(P<0.05).随行距的增大,土地当量比(LER)、间作系统生产力(SP)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玉米相对白三叶的资源竞争力(Am)和间作优势则呈下降趋势.JBY30的间作优势最大,LER、SP显著高于JBY50和JBY70(P<0.05).因此,认为JBY30是适宜岩溶山区玉米白三叶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

分类号: S513%S541.2

  • 相关文献

[1]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周丽,贺兵,李冬兵,刘学锋,曹文,余世权,刘筱雪,王一. 2023

[2]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李伟绮. 2019

[3]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刘广才,杨祁峰,李隆,孙建好. 2008

[4]胡椒园间作槟榔对胡椒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王灿,杨建峰,祖超,李志刚,鱼欢,邬华松. 2015

[5]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刘广才,李隆,黄高宝,孙建好,郭天文,张福锁. 2005

[6]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的影响. 林洪鑫,潘晓华,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汪瑞清,吕丰娟. 2018

[7]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李隆,李晓林,张福锁,孙建好,杨思存,芦满济. 2000

[8]不同类型及品种油菜与小麦间作效应研究. 文雁成,宋文光. 1993

[9]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韦贞伟,陈超,熊先勤,张园,李复炜. 2015

[10]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梁开明,章家恩,杨滔,罗明珠,傅玲. 2014

[11]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12]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冯良山,杨宁,蔡倩,冯晨,张哲. 2017

[13]秸秆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土壤水热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姚凡云,曹玉军,王虹霏,吕艳杰,刘志铭,魏雯雯,岳玉兰,王永军. 2020

[14]覆膜对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伟绮,孙建好,赵建华. 2016

[15]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董宛麟,张立祯,于洋,苟芳,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2

[16]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2016

[17]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玉米行对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贡献的研究. 赵凤艳,张勇勇,冯晨,白伟,郑家明,蔡倩,张哲,杨宁,向午燕,孙占祥,冯良山. 2023

[18]盐碱地玉米‖花生间作对群体覆盖和产量的影响. 南镇武,孟维伟,徐杰,王旭清,刘灵艳,林松明,高华鑫,张正. 2018

[19]平川灌区玉米套作豌豆适宜模式研究. 王建连,白斌. 2016

[20]干旱地区向日葵与谷子间作的土地生产力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依兵,刘金刚,宋殿秀,王德兴,赵明珠,刘晓宏,孙恩玉,崔良基.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