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欧杨虹

作者: 吴雯雯;邵元健;吴永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产量;农艺性状;配合力;加性效应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16 年 47 卷 02 期

页码: 180-1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分析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为进一步组配优良杂交组合提供参考。【方法】以10份新选玉米自交系为待测系,4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设计获得40个杂交组合,在江苏省4个不同试点进行鉴定,调查其籽粒产量、穗腐病等级、籽粒水含量、株高和吐丝期等,并评价新选自交系的配合力。【结果】不同杂交组合的籽粒产量、穗腐病等级、株高和吐丝期均以徐州点最高,分别为10.37 t/ha、2.81、239.69 cm和64.71 d;籽粒水含量以南通点最高,为26.98%;所有杂交组合的各个性状均以扬州点表现最低。产量、穗腐病等级和吐丝期在不同试点的变异系数变幅较大,分别为7.42%~16.89%、10.17%~16.48%和1.02%~5.25%;而籽粒水含量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变幅较小,分别为4.85%~8.06%和5.46%~6.76%。自交系L4籽粒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0.79),其次为L6,L7最低。籽粒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正的有L6×T4、L1×T2、L8×T2、L10×T1、L5×T4和L7×T1等24个组合,其中L6×T4的效应值最高(0.81),其次是L1×T2。在所有杂交组合中,组合L4×T1产量最高,为7.65 t/ha;其次为组合L4×T3和L6×T4,产量分别为7.34和7.27 t/ha。所有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产量、穗腐病等级、籽粒水含量、株高和吐丝期等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结论】自交系L4、L6和L9等产量GCA效应值较高,且自交系L6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今后育种的重点材料;高产组合L4×T1和L4×T3可推荐参加江苏省玉米新组合筛选试验。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 蔡志飞,陆虎华,陈国清,薛林,黄小兰. 2001

[2]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王江民,李雁,李槐芬. 1999

[3]几个早熟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李齐霞,李中青,祁丽婷,王敏,王瑞,孙万荣. 2016

[4]外来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陈海军. 2015

[5]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正反交杂优效应分析. 张彪,梅碧蓉,郑涵琪,李祥艳,康继伟,陈洁,谭君,何文铸. 2014

[6]华北地区骨干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张世煌,张宝石. 2007

[7]玉米综合系选育研究初报. 张会南,左晓龙,童有才,龙正容. 1993

[8]鲜食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沈雪芳,王义发,罗红兵,黄璜. 2010

[9]19个早熟玉米自交系改良德美亚3号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隋冬华,唐贵,武新娟,张冬雪,高佳缘,孙晶,刘金江,王江. 2020

[10]玉米自交系414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薛林,印志同,胡加如,陈国清,陆虎华. 2006

[11]Suwan种质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沈建华,任洪,徐如宏,王春梅. 2012

[12]7个旅大红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彭雷,李季竹,金明华,苏义臣,杨伟光. 2008

[13]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刘鹏,任英,闫丽娜. 2004

[14]玉米自交系YJ7不同密度下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张振良,陆虎华,陈国清,郝德荣,吴嘉点. 2015

[15]内蒙古主推玉米品种部分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研究. 孙峰成,冯勇,苏二虎,张来厚,赵瑞霞,刘志雄,石海波. 2011

[16]14份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张新,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魏昕,郭金生,王振华. 2020

[17]同一群体的12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石运强,孙艳杰,景玉良,邵勇,魏国才,南元涛,金振国,高利,冯鑫. 2019

[18]53份玉米循环群体选系材料的配合力分析. 高婷婷,路明,张志军,郑淑波,王敏,周旭东,王楠,杨伟光,刘文国. 2019

[19]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张洋. 2018

[20]25份引进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利用潜力分析. 魏建伟,岳海旺,陈淑萍,谢俊良,彭海成,卜俊周.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