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伟光

作者: 杨伟光;韩立军;牟金明;高士杰

作者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

关键词: 高粱;粒重;遗传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1 年 27 卷 05 期

页码: 627-63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应用 2组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 组增广 NC 设计研究了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 ,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真实存在 ,加性效应更为重要 ;有 3个主效基因控制着粒重的遗传 ,大粒对小粒为显性 ,且有超显性遗传 ;雌亲 (不育系 )和雄亲 (恢复系 )的显性、隐性基因频率有极显著差异 ,但不育系间无差异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1]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刘金波,胡文德,王宝祥,杨波,方兆伟,秦德荣,徐大勇. 2014

[2]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曹亚萍. 2005

[3]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曹亚萍,张明义,范绍强,宁东贤,王全亮. 2004

[4]7个弱筋小麦品种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姚金保,杨学明,姚国才,钱存鸣. 2007

[5]水稻粒重的粒位效应及遗传分析. 张亚东,王才林,林静,张宏根,汤述翥. 2007

[6]高粱穗部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 侯荷亭,侯旭东,仪治本,王良群. 1997

[7]高粱淀粉遗传初探. 李爱军,史红梅,李作一. 2011

[8]中国高粱地方品种茎粗的遗传研究. 栾金花,林秀云,马惠华. 1997

[9]高粱叶角遗传研究. 周紫阳,赵雪梅,李光华,石贵山,王江红,马英慧. 2006

[10]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曹如槐,王晓玲,任建华,南城虎. 1988

[11]高粱出苗能力的遗传研究. 庾正平,任建华. 1986

[12]高粱胚乳性状的遗传研究. 王桂梅. 1987

[13]麦秸还田与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强弱势粒粒重与品质的影响. 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惠锋,乔中英,杨代凤,刘腾飞. 2012

[14]利用4个姊妹近等基因系群体定位水稻粒重和粒形QTL. 姚国新,李金杰,张强,胡广隆,陈超,汤波,张洪亮,李自超. 2010

[15]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千粒重QTL位点. 荐红举,魏丽娟,李超,唐章林,李加纳,刘列钊. 2014

[16]玉米单株农艺性状与粒重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赵晓燕. 2011

[17]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 文廷刚,陈昱利,杜小凤,吴传万,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4

[18]水稻强优势恢复系9311粒重的诱变改良. 陈忠明,王秀娥. 2005

[19]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2017

[20]杂交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对其活力影响的初步分析. 林梦倩,薛陶,胡帅栋,曹栋栋,纪昊,赵光武.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