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冬季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模式对水稻齐穗期根际土壤代谢组表达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孟佳

作者: 王孟佳;冯向前;马横宇;刘元辉;褚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陈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根际;代谢组;轮作;秸秆还田

期刊名称: 土壤

ISSN: 0253-9829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295-3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冬季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是南方稻区一种经济高产的水–旱轮作模式,其对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影响可能是调控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周年水–旱轮作模式长期定位试验,以水稻–冬季空闲(CK)模式为对照和水稻–马铃薯(稻草覆盖种植并还田,RP)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集水稻齐穗期根际土壤样品,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根际土壤代谢物种类与丰度,研究RP轮作模式水稻齐穗根际土壤代谢物组分和功能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采用OPLS-DA模型筛选差异代谢物(HMDB数据库)发现,与CK模式相比,RP轮作模式具有201个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根际土壤代谢物,分别归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苯丙烷和聚酮等11个父类;其中苯丙烷和聚酮、丙烯醇脂质、苯及其衍生物、甾体内酯、氨基酸/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酰糖苷等代谢物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表征RP轮作模式下水稻根际土壤差异性代谢物;(2)有机氧化合物、有机酸及衍生物和苯丙烷和聚酮等代谢物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呈显著正相关(r=0.816~0.938),其可通过为水稻直接提供养分、协助提高土壤养分供给或间接调节水稻生长等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3)核苷/核苷酸、脂质和类脂分子等差异代谢物与水稻产量差异呈显著正相关(r=0.957~0.999),其可能是通过参与一系列代谢途径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最终对水稻产量产生一定影响。

分类号: S511%S532

  • 相关文献

[1]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2]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曾宪楠. 2012

[3]三江平原玉米大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孟庆英,谷维,张俐俐,张敬涛. 2021

[4]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系统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张奇,刘海涛,田静,姚莉,王宏,林超文. 2022

[5]不同施肥对洱海流域农田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申云鑫,邹雪峰,包玲凤,周旭东,付斌,杨明英,施竹凤,裴卫华,倪明,陈齐斌,胡万里,杨佩文. 2022

[6]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杨东,段留生,谢华安,郑家团,黄庭旭. 2011

[7]水稻根际联合固氮细菌的研究. 海伟力,王耀东,尤崇杓,周慧玲. 1993

[8]干旱胁迫下高羊茅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李小冬,王小利,王茜,张瑜,蔡璐. 2016

[9]低氮胁迫对高羊茅IAA生长素代谢组影响的研究. 李小冬,舒键虹,王茜,陈莹,吴佳海,蔡一鸣,王小利. 2016

[10]盐胁迫条件下长白10号水稻籽粒中差异代谢物的分析. 张桂云,朱静雯,孙明法,严国红,刘凯,宛柏杰,代金英,朱国永. 2021

[11]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 刘芹,胡素娟,孔维丽,崔筱,袁瑞奇,孔维威,邱立友. 2021

[12]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马齿苋根茎叶中类黄酮代谢. 张少平,邱珊莲,黄惠明,张帅,林宝妹,洪佳敏,郑开斌. 2021

[13]枇杷花发育进程中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 徐红霞,李晓颖,陈俊伟. 2020

[14]转色期葡萄果肉代谢组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张坤,王玉安,郝燕. 2020

[15]采用UPLC-MS/MS技术分析‘枸头橙’针刺和枝代谢物. 孙立方,柯甫志,聂振朋,王平,孙建华,徐建国. 2020

[16]辣椒果实主要品质性状遗传和代谢物组成研究进展. 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王立浩,张宝玺. 2019

[17]遮阴对柠檬香茅类黄酮及其合成酶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张少平,鞠玉栋,李洲,练冬梅,吴松海,赖正锋,洪建基. 2023

[18]代谢组学揭示水稻-稻瘿蚊互作的潜在生化标识物. 陈灿,张宗琼,夏秀忠,杨行海,农保选,张晓丽,徐志健,李丹婷,郭辉,冯锐. 2021

[19]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黄文洁,吴绍文,刘蕊,孔谦,晏石娟. 2022

[20]种鸽饲粮磷水平对乳鸽血清生化指标、非靶向代谢物及组织中磷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安勇,秦士贞,史兆国,龚莉媛,张帅,计峰.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