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草木樨结瘤缺失型突变体的结瘤表型及生物量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升升

作者: 王升升;段珍;周培;张吉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白花草木樨;结瘤缺失型突变体;共生固氮;生物量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23 年 32 卷 010 期

页码: 247-2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草木樨共生固氮的形成机制,以白花草木樨野生型Ma389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后的Ma58、Ma61和Ma62结瘤缺失型突变体为材料,接种苜蓿中华根瘤菌SM1021后对其结瘤表型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Ma58、Ma61不形成侵染线和根瘤原基,突变体Ma62不形成侵染线,且只形成少数不固氮的白色小根瘤.3种突变体在低氮基质中生长30 d时,根鲜/干质量显著低于野生型(P<0.05),从40 d开始,地上部鲜/干质量、根鲜/干质量、株高和根长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5),在富氮基质中则无显著差异,表明这3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只与共生固氮相关,为草木樨共生固氮机制研究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

分类号: S541

  • 相关文献

[1]白花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生物固氮性状评价. 吴兴旺,Saman BOWATTE,张吉宇,侯扶江. 2020

[2]'公农'白花草木樨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研究. 郭兴玉,周艳春,徐安凯,王志锋,高山. 2020

[3]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白花草木樨毛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 王升升,段珍,张吉宇. 2021

[4]白花草木樨种质苗期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田小霞,毛培春,郑明利,郭强,孟林. 2019

[5]全基因组水平白花草木樨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分析. 李艳鹏,魏娜,翟庆妍,李杭,张吉宇,刘文献. 2023

[6]白花草木樨与燕麦混合青贮的研究   . 顾雪莹,玉柱,郭艳萍,孙启忠,乌艳红. 2011

[7]河套灌区向日葵间作白花草木樨产量优势研究. 田玉山,吴渠来,李汉青. 1989

[8]白花草木樨与燕麦混合青贮的研究   . 顾雪莹,玉柱,郭艳萍,孙启忠,乌艳红. 2011

[9]KT对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毛雅妮,张德罡,孙娟,盛亦兵,杨国锋. 2009

[10]不同营养元素对共生固氮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郑亚萍,郑永美,孙奎香. 2011

[11]花生根瘤菌的分离筛选及应用. 杜普旋,陈荣华,邓权清,鲁清,刘浩,范呈根,李少雄,洪彦彬. 2023

[12]慢生根瘤菌及其与花生共生机制研究进展. 吴月,隋新华,戴良香,郑永美,张智猛,田云云,于天一,孙学武,孙棋棋,马登超,吴正锋. 2022

[13]大豆根瘤菌SCAUs8的接种效果、促生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陈远学,徐开未,邹兰,刘明,彭丹,黄莉平,冯伟进,阳帆. 2016

[14]大豆寄主共生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江木兰. 2001

[15]↑(16)N天然丰度法测量豆科牧草共生固氮的评估. 姚允寅,陈明,马昌Lin,王志东,侯景琴,张丽红,骆永云. 1991

[16]~(15)N天然丰度法测量豆科牧草共生固氮的评估. 姚允寅,陈明,马昌燐,王志东,侯景琴,张丽红,骆永云. 1991

[17]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乙炔还原活体测定方法的研究. 常从云,孙克用,李奇真,杨孟佩,卢增辉,戴蜀珏. 1989

[18]大豆根瘤共生固氮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侯云龙,高淑芹,马晓萍,陈健,邱红梅,王跃强. 2017

[19]马桑简介. 周平贞,胡传炯,陈华癸. 1990

[20]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氮高效相关基因的鉴定. 郝青南,王程,陈水莲,沙爱华,单志慧,陈海峰,周蓉,周新安.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