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替代配方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腾飞

作者: 吴腾飞;邓婷;李泽钰;曾招兵;张木;李海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季稻;有机替代;配方肥;养分吸收;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4 年 017 期

页码: 1-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有机替代具有促进水稻生长及产量的潜力,探讨不同有机替代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华南水稻产区有机替代施肥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早稻和晚稻小区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配方肥、有机替代25%、有机替代50%、有机替代75%和有机替代100%。除不施肥处理外,其他处理氮、磷、钾用量一致,用量均为N 150 kg/hm2;P2O545.6 kg/hm2;K2O130.5 kg/hm2。试验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早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分析养分,于灌浆期采集剑叶及籽粒样品分析养分,同时测定灌浆期剑叶SPAD值变化;早稻和晚稻收获时记录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配方肥和有机替代处理主要影响早稻氮素养分的吸收,其中分蘖期及孕穗期早稻地上部氮含量以配方肥显著高于有机替代处理,抽穗期后差异越来越小。早稻灌浆期间,剑叶SPAD值及氮含量随着有机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加,但其籽粒氮含量增加并不明显。早稻产量以配方肥处理最高,其次为有机替代25%处理;晚稻产量则以各有机替代处理显著高于配方肥处理,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及结实率有所提高。有机替代施肥可能导致早稻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不利于水稻产量及籽粒养分吸收。晚稻种植时有机替代施肥在促进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方面往往效果更好。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吴晨光,张冬明. 2023

[2]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刘磊,廖萍,王海媛,张俊,曾勇军,黄山. 2020

[3]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汤雷雷,万开元,李祖章,陈防. 2011

[4]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逄焕成,唐海明,杨光立,李玉义,肖小平,汤文光,陈阜,任天志. 2013

[5]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伟,王西和,贾宏涛,杨金钰,屈小慧,刘盈锐,刘晓菊. 2024

[6]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浙南双季稻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张禹,张文勇,张佳佳,陈照明. 2023

[7]绿肥配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庾振宇,方畅宇,刘芳禧,张江林,高雅洁,鲁艳红,廖育林,屠乃美,聂军. 2023

[8]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 朱坚,彭华,李尝君,蔡佳佩,纪雄辉. 2018

[9]湘北双季稻区种植翻压紫云英的氮肥减施效应. 王慧,周国朋,常单娜,高嵩涓,刘蕊,廖育林,鲁艳红,曾闹华,聂军,曹卫东. 2022

[10]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蒜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明文,张洋,胥婷婷,许显虹,张荣. 2021

[11]有机肥替代部分氮化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吸收的影响. 李明悦,金修宽,高伟,衣文平,高贤彪. 2020

[12]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黄伟,王西和,贾宏涛,杨金钰,屈小慧,刘盈锐,刘晓菊. 2024

[13]有机氮不同替代量对辣椒产量·品质及土壤矿质态氮的影响. 江波,薛贞明,王静,徐济春,陈梦玲,武际. 2021

[14]陇东旱塬覆膜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与减氮的响应. 党翼,张建军,赵刚,王磊,周刚,樊廷录,李尚中. 2023

[15]有机氮不同替代量对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波,薛贞明,王静,徐济春,陈梦玲,武际. 2021

[16]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对新疆滴灌棉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朱倩倩,武雪萍,张淑香,许咏梅,吉丽丽,赵来明,李小伟,马文新. 2020

[17]配方肥对党参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尹荣秀,张邦喜,周瑞荣,柳玲玲,范成五,秦松,王文华. 2017

[18]配方肥对基质栽培芹菜生长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郭敬华,杨玉波,董灵迪,焦永刚,石琳琪. 2018

[19]滴施不同水溶肥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梁飞,王国栋,王克全,尤琦英,郭斌,张磊,曾胜和. 2018

[20]坡岗地木薯养分运筹技术研究. 蒋瑞萍,黄巧义,唐拴虎,陈建生,解开治,徐培智,黄旭,卢钰升,李苹.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