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株虫生真菌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评价及其与松毛虫赤眼蜂的相容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宇

作者: 赵宇;姜媛媛;田艺帆;王佳江;隋丽;张云月;李启云;路杨;张正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亚洲玉米螟;昆虫病原真菌;赤眼蜂;生物防治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135-1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球孢白僵菌与赤眼蜂联合控制亚洲玉米螟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防治效果,但未见其他昆虫病原真菌与赤眼蜂共同施用下的相容性研究报道。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鉴定出4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分别为诺米曲霉(Aspergillus nomiae)、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37、4.11、3.69和5.19 d。采用0.1%(w/v)的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实现赤眼蜂单头蜂载菌量超过3.29万个孢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及其对亚洲玉米螟虫卵寄生性无明显影响。

分类号: S435.132%S476

  • 相关文献

[1]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2020

[2]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袁明,姜晓军,何康来. 2019

[3]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罗宝君,赵秀梅,王连霞,曹丽萍. 2016

[4]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郭文超,何江,许建军,吐尔逊,谭勇峰,毛刚,田志来. 2005

[5]高效寄生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及品系田间防治效果. 张帆,孙光芝,李赤,孟昭君,李忠友. 2004

[6]亚洲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曹丽萍. 2021

[7]真菌防治蝗虫研究进展. 农向群,闫多子,蔡霓,王广君,涂雄兵,张泽华. 2021

[8]白僵菌和绿僵菌作为防控红火蚁生物农药的潜力及前景. 农向群,王广君,王以燕,张蕾,高琼华,于永浩. 2023

[9]红棕象甲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刘丽,万婕,阎伟,李朝绪,黄山春,覃伟权,张晶. 2014

[10]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策略. 张泽华. 2013

[11]昆虫病原真菌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刘春来. 2017

[12]赤眼锋利用研究概况. . 1998

[13]不同世代发生区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效果差异分析. 周淑香,李丽娟,毛刚,刘剑,孙康娜,李光雪,高月波,鲁新. 2021

[1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赵灿,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 2020

[15]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 刘岩,张树权,陈思,武琳琳,黄文功,刘思竹,周菲,陈晶,李岑,胡莹莹,袁红梅,姚玉波,张利国. 2020

[16]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红树林害虫技术. 罗辑,常明山,李德伟,牟晓伟,程鸿远,蒋学建,吴耀军,邓艳. 2018

[17]赤眼蜂抗药性的选育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吴红波,金道超,张帆. 2003

[18]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王泽华,杨帆,王兵,张帆,宋婧祎,王山宁. 2022

[19]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治研究. 李敏,康子洋. 2014

[20]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向玉勇,张帆.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