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不同品种(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海泉

作者: 张海泉

作者机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性状;产量;分析;选择

期刊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ISSN: 21-1134/S

年卷期: 2000 年 31 卷 02 期

页码: 162-16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试验以 1995~ 1996年的 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瘪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兼顾为宜。对株高的直接选择是在有一定株高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株高;对株高的间接选择,主要通过结荚高度和百粒重选择。主茎节数以直接增加节数为主,兼顾通过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瘪荚正向选择主茎节数,分枝数以间接选择为宜,通过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株高和瘪美进行选择。对单株粒数应直接选择单株粒数多的材料,对瘪美应直接负向选择。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育成大豆品种性状演变的分析. 薛永国,魏崃,唐晓飞,刘丽君. 2015

[2]我区小麦生产的回顾与本世纪 增产7―10亿公斤小麦的可能性分析. 安玉麟,陆正铎. 1996

[3]特优明86的选育及其产量结构分析. 林美娟,张建新,郑家团,罗家密,谢华安,黄显波,邓则勤. 2002

[4]30年来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优良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育种展望. 张双喜,季新梅,李红霞,樊明,裘明. 2015

[5]2008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李西明. 2009

[6]福建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蓝新隆,唐兆秀,徐日荣. 2011

[7]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分析. 雷志刚,梁晓玲,阿布来提·阿布拉,胡洺. 2010

[8]中国畜产品生产分析及预测. 杨霞,张峭. 2006

[9]安徽省育成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及育种对策. 黄志平,王安东,李杰坤,胡晨,燕宁,张丽亚,张磊. 2006

[10]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谢瑞芝,李少昆,金亚征,李小君,汤秋香,王克如,高世菊. 2008

[11]世界花生生产现状分析. 段淑芬,胡文广,李秀平,刘向东. 1999

[12]浙棉9号、10号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品质性状的分析. 邱新棉,俞碧霞,朱乾浩,夏如冰,王学德. 1998

[13]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44的选育研究. 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张增艳,蒲至恩. 2006

[14]中早熟春谷主要产量性状的分析及后代选择. 孙佳馥,赵术伟. 2000

[15]乌龙茶品系比较鉴定与选择.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黄修岩. 1994

[16]皖西山区农村经济增长途径的选择. 崔凯,徐立诚. 1999

[17]赤峰地区玉米品种选择关键技术探讨. 慈艳华,霍剑锋,孟繁盛,郑伟,边丽梅,张丽妍,郝春雷,杨艳梅,王洪志. 2011

[18]甘蓝型油菜耐低硼能力的差异和筛选. 张自立,孙永玲,郭高,兰金,李江遐,李强生. 2001

[19]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叶乃兴,郭吉春. 1995

[20]东北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杂交后代的选择效应. 年海,王金陵,杨庆凯,张仁双,苏黎,王雅珍.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