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类芒属草本能源植物品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晓娜

作者: 李晓娜;范希峰;武菊英;张国芳;刘尚义;武美军;程研博;张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纤维素;近红外;芒;能源植物;粒度

期刊名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SN: 1000-0593

年卷期: 2016 年 36 卷 01 期

页码: 64-69

收录情况: EI ;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对能源草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建立全面的能源植物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近红外预测模型数据库,将有助于优良品种的筛选、能源植物能用性能的评价及生物质能源产业在线控制。本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了荻、南荻、奇岗、芒四种芒属能源植物品质指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近红外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样本粒度对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四种芒属能源植物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误差均方根(RMSECV)分别为1.35%(R~2=0.88),0.39%(R~2=0.91)和0.35%(R~2=0.80),叶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误差均方根(RMSECV)分别为0.72%(R~2=0.88),0.85%(R~2=0.85)和0.44(R~2=0.87),所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近红外校准模型在预测未知样品含量时效果较好,但灰分含量预测效果不理想;(2)2和0.5mm粒度样品所建近红外模型均满足样品检测精度要求,但考虑到时间和人工成本,建议在工厂对能源植物原料品质进行分析时,采用2mm样品建模。

分类号: S578`O657.33

  • 相关文献

[1]芒和荻作为草本能源植物的潜力分析. 范希峰,左海涛,侯新村,武菊英. 2010

[2]西瓜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张帆,王倩,马智宏,许勇,何洪巨. 2007

[3]基于近红外技术的苎麻纤维素及胶质含量快速测定. 姜伟,韩光亭,张元明,陈建华. 2012

[4]大麦芒的作用初探. 黎侠,杨文新. 1996

[5]芒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孙扣忠,胡彬,蒋建雄. 2017

[6]禾本科作物芒遗传研究进展. 亓斐,邢丕一,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 2020

[7]小麦芒基因定位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李玲,刘盼,张蕾,张浩,贾继增,高丽锋. 2021

[8]基于RNA-seq的能源植物芒转录组分析. 张贤,王建红,喻曼,曹凯,庄俐,徐昌旭,曹卫东. 2015

[9]顶芒×长芒小麦的两种遗传模式分析. 蒲宗君,孙华,刘培,李式昭. 2014

[10]高粱芒基因Awn3.1的精细定位. 翟国伟,王华,邹桂花,邵健丰,陶跃之. 2014

[11]大麦钩芒突变体的遗传解析. 安朝丹,高广奇,杨平,程小毛,蒋枞璁. 2023

[12]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 黄瑾,骆惠生,张勃,贾秋珍,金明安,曹世勤,金社林. 2011

[13]利用近等基因系对水稻芒基因AWN3-1的遗传定位. 姚国新,张强,吴建涛,胡广隆,李自超. 2010

[14]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遗传定位. 赵雪芳,张仁旭,高爱农,张京,王春超. 2024

[15]关联分析定位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芒性基因并结合连锁分析精细定位Awn4.1. 胡广隆,张冬玲,潘慧乔,李本,吴建涛. 2010

[16]内蒙古能源植物菊芋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门果桃,任龙梅,贾利敏,王建丽,陈利平,白奇英. 2012

[17]上海地区开发利用木本能源植物初探. 王晓华,朱建军,李秀芬,殷丽青. 2006

[18]石漠化地区能源植物能量指标的测定. 何静,苏生,韩永芬. 2017

[19]能源植物象草的综合利用和栽培技术. 王晓敏,张燕,龚德勇. 2010

[20]我国能源植物利用现状与深化研发刍议. 鄢帮有,张时煌,吴美华,李崇新,刘梅影,王彦波,陈东元.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