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利兴
作者: 黄利兴;李清华;林玲娜;张以华;雷上平;王侯聪;游年顺;梁康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晚稻;品质性状;遗传效应;方差分析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671-5470
年卷期: 2006 年 35 卷 03 期
页码: 225-2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5个性状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控制,但细胞质遗传效应都大于种子遗传效应.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3个性状只受到种子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都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但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粒长和长宽比同时受到母体植株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显性遗传效应的控制.不育系451A、全丰A、长丰A及恢复系蜀恢527、科恢752、岳恢94是配制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的优异亲本.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黄利兴,张以华,雷上平,林玲娜,李清华,潘玉卿,游年顺,梁康迳. 2006
[2]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李朋波,王娇娟,陈耕. 2009
[3]啤酒大麦籽粒品质性状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包海柱,张凤英,徐寿军,刘志萍,吕二锁. 2018
[4]杂交粳稻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马洪文,殷延勃,王昕,王坚,强爱玲,刘炜,史延丽. 2007
[5]樱桃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孙保娟,孙光闻. 2006
[6]籼型杂交早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林强,王洪飞,郑秀平. 2011
[7]早熟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研究. 肖光顺,李保成,谢宗铭,林海,李吉莲. 2010
[8]6VS/6AL易位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李桂萍,陈佩度,张守忠,何中虎,张艳,赵和,周祥椿,黄辉耀. 2006
[9]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效应分析. 齐乃敏,朱为民. 2017
[10]粳稻品质性状间及其与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吕文彦,张鉴,邵国军,周鸿飞,曹萍. 2005
[11]“三杂”配套粮油丰收. 吴宪章,吴松林. 1992
[12]双季晚稻99优468机械化生产示范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邬磊,邬文昌,童金炳,肖叶青,陈大洲. 2013
[13]高产抗病杂交晚稻新组合丰优210. 邓应德,袁光杰,唐振东. 2003
[14]钱优1号连作晚稻盘育秧抛栽高产技术. 张志红,余守武,范天云,李春寿,阮关海,洪晓富. 2009
[15]种植季节对晚籼98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洁,黄岭,刘良军,严伟. 2011
[16]野败籼型杂交晚稻稳产性和广适性的演变. 陈大洲,邓仁根. 1992
[17]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产量的影响. 郑伟,肖国滨,刘小三,叶川,肖小军,李亚贞,黄天宝,余跑兰,陈明. 2015
[18]湖南省杂交晚稻区试结果分析. 李瑞蓉. 1999
[19]南昌杂交稻需氮量与氮利用率的研究. 陈竹林,陈红萍,黄英洪,杨磊,陈大洲. 2009
[20]吨粮田开发途径早、晚稻品种组配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吴松林,吴宪章. 198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米质鉴定与评价
作者:李清华;郑长林
关键词:水稻;品比;稻米品质;鉴定;评价
-
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者:张玉梅;丁文涛;蓝新隆;李清华;胡润芳;郭娜;林国强;赵晋铭
关键词: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
优质香型水稻三系不育系思源A的选育与应用
作者:张以华;蔡巨广;胡荣华;游年顺;雷捷成
关键词:杂交水稻;不育系;思源A;优质;香味
-
水稻三系不育系庆源A的选育与利用
作者:蔡巨广;胡荣华;张以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不育系;庆源A;选育
-
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鉴定与评价
作者:李清华;朱业宝;郑长林;陈文捷;江川;王金英
关键词:水稻;地方品种;品质;鉴定与评价
-
紫云英还田对黄泥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王利民;黄东风;何春梅;刘彩玲;李清华;黄毅斌;王飞
关键词:黄泥田;紫云英;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
抗稻瘟病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创优9708的选育与应用
作者:蔡巨广;胡荣华;雷上平;张以华
关键词:杂交水稻;创优9708;抗稻瘟病;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