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熊丽

作者: 熊丽;邵彩虹;张文学;Marios Drosos;周小华;刘圣孝;刘增兵;孙刚;王少先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作模式;再生稻;土壤肥力;土壤有机碳;核磁共振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577-5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分类号: S511%S158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林志敏,李洲,翁佩莹,吴冬青,邹京南,庞孜钦,林文雄. 2022

[2]湖南再生稻研究. 粟绍军,王素华,吴立群,谈发俊,陈广明,乔傲远,毛远利. 2023

[3]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维理,KOLBE H,张认连. 2020

[4]土壤有机碳分类研究进展. 纪雄辉,吴家梅,朱坚. 2012

[5]黑土有机氮肥替代率演变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响应. 龚海青,付海美,徐明岗,郜红建,朱平,高洪军. 2018

[6]长期施肥对辽西褐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忠芳,唐政,李继光,娄翼来,董旭. 2013

[7]辛烯基琥珀酸燕麦β-葡聚糖酯的合成. 刘嘉,董楠,叶发银,赵国华. 2016

[8]不同生长期莲藕淀粉的凝胶特性、热重与核磁共振测定. 宋哲,汪兰,何会,谢碧秀,谢笔均,孙智达. 2009

[9]生鲜猪肉持水性的核磁共振研究. 姜晓文,韩剑众. 2009

[10]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水稻种子浸泡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宋平,杨涛,王成,潘大宇,任鹏. 2015

[11]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及其成像技术分析水稻浸种过程水分传递. 宋平,徐静,马贺男,王成,杨涛,李娜. 2016

[12]用核磁共振研究浸种方法对水稻种子吸水量的影响(英文). 宋平,杨涛,王成,宋鹏,潘大宇. 2016

[13]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水分的相态及分布特征. 宋平,徐静,马贺男,王成,杨涛,高鹤. 2016

[14]家蚕蛹虫草水溶性多糖CC_(1-1)的分子结构研究. 李有贵,范雷法,钟石,潘慧娟,计东风. 2008

[15]毛头鬼伞子实体中甾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冯娜,张劲松,唐庆九,郝瑞霞,刘艳芳,杨焱,贾薇,周帅,唐传红,钟建江. 2010

[16]糙皮侧耳降解玉米秸秆过程的光谱学研究. 陈颖,孟繁瑞,范寰. 2014

[17]玉米种子萌发过程内部水分流动规律的低场核磁共振检测. 宋平,彭宇飞,王桂红,宋鹏,王开田,杨涛. 2018

[18]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张垚,陈琛,陈明,刘金,李伟,刘晨旭,陈宝建,张俊稳,陈绍江. 2018

[19]桂淮系列淮山淀粉结构研究. 赵小梅,李清明,苏小军,郭时印,熊兴耀,谭兴和,韦本辉. 2018

[20]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聚乙二醇对萌发期水稻种子水分吸收的影响. 杨洪伟,张丽颖,纪建伟,王成,王晓冬,宋平,宋鹏.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