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耕作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促进甘蔗维管组织发育和养分吸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浩

作者: 李浩;黄金玲;李志刚;韦本辉;陈晓茹;韩世健;梁晓莹;李素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粉垄耕作;甘蔗;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容重;氮代谢酶活性;维管组织;产量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204-2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粉垄耕作对宿根蔗和新植蔗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甘蔗对养分吸收以及植株解剖形态的影响,为粉垄耕作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试验,以常规耕作为对照(CK,耕作深度25 cm),粉垄耕作(垂直旋深40 cm)为处理,甘蔗种植采用新植甘蔗和宿根两种方法。在甘蔗主要生育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甘蔗对养分的吸收和积累量,同时测定叶中氮代谢酶活性和根系活力,观测根系维管束形态结构,并测定根系活力。[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条件下,土壤容重降低了8.6%~16.9%,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8.7%~77.6%和8.2%~25.6%,差异显著;甘蔗叶片氮磷含量提高,增幅分别为11.4%~19.4%和5.3%~34.8%;显著提高了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产量。粉垄耕作下,甘蔗茎维管束更大,分布更密集,蔗茎维管束数量、维管束面积、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韧皮部面积显著增加,新植蔗和宿根蔗茎维管束面积分别增加了15.2%和16.7%,维管束数量分别增加28.0%和17.8%;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分别提高7.8%和7.9%;韧皮部面积分别增加29.7%和30.8%;在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粉垄耕作的甘蔗根系活力分别比传统耕作处理增加了1.29、1.39和1.25倍,新植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分别增加了149.6%、36.5%和65.6%,宿根蔗叶GS活性分别增加了65.9%、36.0%和93.3%(P<0.05);在苗期和伸长期,新植蔗叶片谷氨酸合成酶(GOGAT)分别显著提高了40.3%和69.1%,宿根蔗分别增加37.9%和42.4%;苗期粉垄耕作宿根蔗亚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耕作甘蔗9.5%。[结论]粉垄耕作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速效氮磷含量,改善甘蔗维管组织,提高甘蔗体内氮磷含量,提高根系活力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有利于甘蔗吸收和转运氮素,促进了氮代谢和氨基酸的合成,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甘蔗生长发育,实现甘蔗增产增收。

分类号: S566.1%S158

  • 相关文献

[1]粉垄耕作对甘蔗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李素丽,黄金玲,韦本辉,梁晓莹,陆睿杰,王令强,李志刚. 2021

[2]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周灵芝,黄渝岚,周佳,申章佑,李艳英,王锋,李素平,张宪,劳承英,韦本辉. 2023

[3]粉垄耕作对甘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作用. 王奇,朱艳春,申章佑,周佳,尹昌喜,韦本辉. 2020

[4]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李亮,吴士文,徐凤丹,程培军,李倩,闫萌. 2024

[5]不同收获方式对蔗田土壤容重及甘蔗宿根出苗的影响. 谢金兰,李毅杰,罗亚伟,李长宁,刘晓燕,朱秋珍,董文斌,周会,王维赞. 2014

[6]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玉亭,汤丰收,张巧萍,何宁,韦本辉. 2015

[7]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张玉亭,汤丰收,黄绍敏,张巧萍,韦本辉,张水清,何宁. 2015

[8]粉垄耕作对小麦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郭庆,汤丰收,王洪庆,何宁. 2017

[9]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家明,孙占祥,冯良山,杨宁,白伟,冯晨,张哲,蔡倩,向午燕. 2019

[10]山东省褐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韩成卫,孔晓民,宋春林,吴秋平,曾苏明,蒋飞,孙泽强. 2017

[11]垄作对土壤水热条件及旱地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姜春霞,张伟,贺亭峰,张海红,赵旭志,刘恩科,康润扣. 2020

[12]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闫伟平,张丽华,徐晨,赵洪祥,谭国波,孙宁,李斐,边少锋. 2020

[13]黑土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王俊河,郝玉波,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 2014

[14]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2019

[15]鲁西南褐土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孙泽强,韩成卫,孔晓民,杨光,刘盛林,石宁,王学君. 2020

[16]深松处理对豫北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耗水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孙景生. 2019

[17]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石绍河,肖佳雷,刘宝海,符强,薛英会,刘立超,王贵江,李炜. 2011

[18]旱地玉米(高粱)整秸秆覆盖免耕试验. 高克昌. 1992

[19]平作宽窄行技术对春玉米产量调控效应研究. 史磊,王大为,隋阳辉,常程,张书萍,肖万欣. 2023

[20]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郭丽,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