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勇

作者: 陈勇;段辛斌;刘绍平;刘明典;王珂;陈大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期刊名称: 淡水渔业

ISSN: 1000-6907

年卷期: 2009 年 39 卷 01 期

页码: 10-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分类号: Q948.8

  • 相关文献

[1]长湖圆心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聂细荣,周淼,黄俊,郭坤,柴毅,罗静波,杨德国,何勇凤,邓义. 2016

[2]增氧机对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闵文武,王金乐. 2020

[3]嘉陵江南充出境江段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宋琳,王健,杨坤,吕振宇,张富斌. 2021

[4]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Ⅱ. 刘慧,方建光,董双林,梁兴明,姜卫蔚,王立超,连岩. 2003

[5]淮河流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朱为菊,庞婉婷,尤庆敏,王全喜. 2017

[6]三峡库区3条支流夏季浮游生物现状及多样性分析. 但言,沈子伟,余凤琴,李燕,张燕. 2021

[7]黑龙江上游中游江段浮游植物及多样性研究. 赵彩霞,王海涛,李岩松. 2007

[8]长江口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及与径流关系的初步探讨. 唐峰华,伍玉梅,樊伟,沈新强,王云龙. 2010

[9]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Ⅰ. 刘慧,方建光,董双林,梁兴明,姜卫蔚,王立超,连岩. 2003

[10]罗非鱼密度对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丹丹,孟顺龙,范立民,陈家长. 2017

[11]基于形态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养殖蟹塘浮游植物群落分析. 张旭,周丽,蔡敏,崔娜欣,邹国燕,赵志勇,袁泉,黄伟伟,张亚雷. 2024

[12]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变化. 刘晓娟,李云峰,茹辉军,吴湘香,张燕,沈子伟,李荣,倪朝辉. 2015

[13]拒马河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管越强,郭云学,李博,康现江,李凤超,王宏伟,李继龙. 2007

[14]中国三峡水库对上下游地区降水影响的概率研究. 吴光. 2012

[15]三峡库区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任玉芹,陈大庆,刘绍平,段辛斌,李世健,王生,王珂. 2012

[16]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春季和秋季繁殖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比较. 龚望宝,吴朗,程飞,刘家寿,解绶启,李钟杰,谢松光. 2010

[17]关于三峡水库内源污染控制的研究. 周建军,林秉南,李玉樑. 2006

[18]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杨青瑞,刘建虎,吴强,王珂,朱邦科. 2007

[19]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段辛斌,陈大庆,李志华,王珂,黄木桂,刘绍平. 2008

[20]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水文响应变化. 李朝达,林俊强,夏继红,俞立雄,彭期冬,段辛斌.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