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残留毒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冯宏祖

作者: 冯宏祖;刘军;王兰;李志刚;许建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杀虫剂;害虫综合治理;生物防治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7 年 54 卷 001 期

页码: 153-1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常用杀虫剂不同残留期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测定了7种药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对松毛虫赤眼蜂蛹和成虫的残留毒性.[结果]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高,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施药后1~3d赤眼蜂死亡率达到100%,施药后5~10d死亡率在70%以上,而甲维盐的毒性较低,施药后7d赤眼蜂死亡率为22.2%,施药后10d为13.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1~7d的死亡率为38%~86.8%,至第10天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苦参碱也具有较高的毒性,施药后l~7d赤眼蜂死亡率为28.5%~82.3%.氟啶虫胺腈的毒性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施药后10d赤眼蜂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7种待测的药剂中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的影响最小,除施药后1~3d高于对照外,其后赤眼蜂的死亡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7种药剂对赤眼蜂蛹羽化出蜂率毒死蜱的影响最大,平均出蜂率为68%,与清水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几种药剂对出蜂率无影响.表明在实施释放赤眼蜂的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中,尽量避免使用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农药,而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残留毒性较低,可以推广使用;同时根据药剂的残留毒性掌握好最后一次施药与放蜂的间隔期,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伤害.[结论]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中如何协调化学防治和天敌的控害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分类号: S476.3

  • 相关文献

[1]七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残留毒性. 冯宏祖,刘军,王兰,李志刚,许建军. 2017

[2]种植抗虫品种和减量使用杀虫剂的白背飞虱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田间试验. 刘光杰,寒川一成,石敦贵,陈仕高,沈君辉,谢雪梅,谯青春,蒲正国,刘祥贵,杨英松,王敬宇,刘春,万蓉. 2003

[3]巴基斯坦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治理. 阿比德?阿里,王巧,杨龙,臧红岩,吕昭智. 2023

[4]蓟马类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韩云,唐良德,吴建辉. 2015

[5]东亚小花蝽对温室辣椒及茄子花内西花蓟马的控害作用. 王杰,张晨,朱正阳,刘俊秀,王甦,徐庆宣,邸宁. 2023

[6]昆虫病原线虫对番茄潜叶蛾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田海艳,刘桂清,曹梦宇,张静航,刘双清,张亚,张毅波,张桂芬,万方浩. 2025

[7]赤眼蜂防治荻芦茎螟研究. . 1991

[8]四种赤眼蜂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的田间扩散能力评价. 田俊策,王子辰,王国荣,郑许松,臧连生,吕仲贤. 2017

[9]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食心虫的研究. 王连霞. 2008

[10]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耿金虎,沈佐锐,李正西,张帆. 2005

[11]影响松毛虫赤眼蜂防螟效果的主要因素. 田志来,谭云峰,孙光芝,阮长春,毛刚,赵宇,王义山,鲁新. 2008

[12]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马骏,高必达,万方浩,郭建英. 2003

[13]河西地区玉米田一代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 袁伟宁,周昭旭,魏玉红,张新瑞. 2019

[14]信息素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孔维娜,赵飞,李捷. 2007

[15]苹果绵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王西存,于毅,孙冬,周洪旭. 2010

[16]害虫对苏云金杆菌的抗性机制. 左广胜,郭玉杰,戴小枫. 1994

[17]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陈明,罗进仓,周昭旭. 2010

[18]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田厚军,王前梁,杨广,尤民生. 2009

[19]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其防范. 孔宪辉,于海霞,宁新柱,余渝,王海霞. 2004

[20]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孔宪辉,田琴,余渝,宁新柱,刘丽,王旭文.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