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振伟

作者: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土壤水分;温度测量;耕作方式;春玉米;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16 期

页码: 108-11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0~40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L和PP处理播种时的初始储水量比LL处理高8.7和6.0mm,而苗期则分别高4.1和3.4mm;玉米生育中后期PL和LL处理储水量则呈高于PP处理的趋势。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以苗期为主,即5cm土层的平均温度PL和PP处理显著低于LL处理,但最低温度则以PL和PP处理显著高于LL处理,分别高1.6和1.2℃。总体来看,PL处理不仅可提高玉米苗期土壤的最低温度和耕层土壤储水量,而且可增加中后期土壤积蓄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而籽粒产量比LL和PP处理分别高7.6%和6.4%。

分类号: S513`S152

  • 相关文献

[1]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2]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2014

[4]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竹,乔玉强,李玮,陈欢,杜世州,张向前,曹承富. 2014

[5]不同水分处理对春玉米生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肖俊夫,刘战东,南纪琴,于秀琴. 2010

[6]深松对三江平原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郑培峰,张晓龙,司雨,吕艳杰,王立春,王永军. 2023

[7]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 2014

[8]垄膜沟种不同沟垄比对春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刘志,肖继兵,崔丽华. 2016

[9]不同深松时期对旱地春玉米水分利用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阎晓光,李洪,王青水,董红芬,李爱军. 2014

[10]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白伟,孙占祥,张立祯,郑家明,冯良山,蔡倩,向午燕,冯晨,张哲. 2019

[11]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温动态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任天志,董国豪,郭智慧,王湘峻. 2013

[12]深松深度对南疆滴灌棉田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影响. 王亮,郭仁松,吾买尔江?库尔班,田立文,林涛,郑子漂,徐海江,孔繁阳,崔建平. 2020

[13]海冰水盐分浓度及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武雪萍,郑妍,刘恩科,王小彬,赵全胜,查燕,蔡典雄,白洋,胡育骄. 2010

[14]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2010

[1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2015

[16]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 2014

[17]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2011

[18]宁南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 雷晓婷,雷金银,周丽娜,何进勤,贾爱平,余建军. 2020

[19]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20]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爽,武雪萍,吴会军,梁二,蔡典雄.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