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对映异构体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朱荫

作者: 朱荫;张悦;严寒;吕海鹏;林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叶;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五氟丙酸酐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804-8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游离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与茶叶的滋味品质密切相关。大多数氨基酸具有手性中心,因此存在滋味特性及生理活性均可能截然不同的L型和D型两种对映异构体。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L型氨基酸上,而茶叶中D型氨基酸罕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研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对茶叶化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及滋味品质的提升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方法】采用手性HPLC法、MTBSTFA硅烷衍生化法和酯化-PFP酰化法3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比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酯化-PFP酰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可实现茶叶中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及色氨酸等15种重要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继而建立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高效衍生化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查明市售11种代表性白茶、乌龙茶及普洱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衍生化条件为:将氨基酸反应液在100℃下酯化105 min,继而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在100℃下五氟丙酰化10 min。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回收率介于75.26%—123.6%(低浓度)、81.23%—121.8%(高浓度),RSD值介于2.09%—13.12%(低浓度)、1.48%—10.59%(高浓度)。茶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氨基酸的1—2个对映异构体可以在茶样中检测出,且D-氨基酸普遍存在于茶样中,尤其是D-苏氨酸、D-天冬氨酸、D-半胱氨酸、D-苯丙氨酸、D-茶氨酸、D-谷氨酰胺及D-谷氨酸混合物在大部分茶样中均有分布,而D-蛋氨酸、D-赖氨酸及D-色氨酸在所有茶样中均未被检测出。在具体含量分布上,除了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之外,L-半胱氨酸(1.48—2.08 mg·g-1)、D-半胱氨酸(1.46—1.49 mg·g-1)、L-丝氨酸(0.15—1.80 mg·g-1)及D-天冬氨酸(1.02—1.14 mg·g-1)在白茶中的含量普遍较高;L-半胱氨酸(1.52—1.70 mg·g-1)、D-半胱氨酸(1.45—1.49 mg·g-1)、L-丝氨酸(1.03—1.50 mg·g-1)、L-蛋氨酸(1.03—1.52 mg·g-1)、L-酪氨酸(1.32—1.35 mg·g-1)及D-天冬氨酸(1.01—1.15 mg·g-1)在乌龙茶中具有较高含量。在普洱茶中,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的含量(1.04 mg·g-1)与其他氨基酸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L-苏氨酸、L-色氨酸及L-丝氨酸含量较高,介于0.61—0.84 mg·g-1。在氨基酸总量上,各茶类呈现出白茶(最高为40.61 mg·g-1)>乌龙茶(最高为25.43 mg·g-1)>普洱茶(8.01 mg·g-1)的分布规律。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茶氨酸、L-谷氨酸及L-谷氨酰胺混合物、L-色氨酸及L-天冬氨酸在部分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乌龙茶,而L-酪氨酸与L-蛋氨酸则在乌龙茶中含量较高。【结论】D-氨基酸存在于大部分茶叶中,对茶汤滋味品质存在潜在影响,但在本研究样例中,D-氨基酸的含量分布在不同茶类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分类号: O657.63%TS272.7

  • 相关文献

[1]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 邵晨阳,吕海鹏,朱荫,张悦,林智. 2017

[2]茶叶中挥发性成分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穆兵,吕海鹏,朱荫,林智. 2018

[3]绿茶及红茶中游离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分布特征及呈味特性. 李玮轩,邵晨阳,严寒,张悦,吕海鹏,林智,朱荫. 2024

[4]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郭志明. 2011

[5]冷泡红茶加工工艺的优化. 杨婷. 2019

[6]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19种氨基酸含量. 孔谦,陈栋,陈庄,吴华玲,史敬芳,黄文洁,晏石娟. 2018

[7]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 刘腾飞,董明辉,张丽,顾俊荣,张国芹,钱辉. 2017

[8]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检测与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张致玮,李梁,杨小俊,次仁德吉,佘永新,张唐伟. 2024

[9]γ射线辐照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及组分的影响. 胡蝶,陈亮,刘仲华,陈静萍,王克勤. 2014

[10]GC-MS及GC测定茶叶中主要游离氨基酸的方法研究. 张佳,王川丕,阮建云. 2010

[11]三唑醇及其对映异构体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鹿文红,王继红,张春荣,何红梅,张昌朋,赵华,平立凤. 2014

[12]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性乳制品中植醇对映异构体含量. 陈同强,吴海智,梁锋,向俊,彭程程,陈惠,邱亚锋,荆辉华,邹子爵,彭国泰,李凯龙. 2023

[13]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四氟醚唑、戊唑醇和己唑醇的研究进展. 杨莎莎,段劲生,王梅,董旭,孙明娜,操海群,高同春. 2017

[14]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 严寒,朱荫,穆兵,吕海鹏,KANG Suyoung,张悦,林智. 2019

[15]茶叶和土壤中cis-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手性对映体残留分析. 宁亚婷,王新茹,罗逢健,李建勋,张新忠. 2023

[16]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张淑怡,马成英,陈维,苗爱清,乔小燕,林冬纯,夏红玲,许靖逸. 2024

[17]不同发育时期旋毛虫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赵风强,路义鑫,韩彩霞,张晓波,兰静,宋铭忻. 2010

[18]3种干燥方式对香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涂宝军,陈尚龙,马庆昱,叶莉,冯谈. 2014

[19]香菇挥发性成分SPME-GC-MS分析及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陈万超,杨焱,李文,蒋俊,于海龙,冯杰,李晓贝,刘昆. 2016

[20]基于SPME-GC-MS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田震,徐亚元,李大婧,刘春泉,宋江峰,刘阚,胡奇,肖亚冬,郁志芳.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