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光谱的双季稻分蘖数监测模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中盛

作者: 曹中盛;李艳大;叶春;舒时富;孙滨峰;黄俊宝;吴罗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季稻;分蘖数;高光谱;小波特征;模型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20 年 36 卷 04 期

页码: 185-192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旨在阐明双季稻分蘖数与冠层反射高光谱间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高光谱的双季稻分蘖数监测模型。基于不同早、晚稻品种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于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测定早、晚稻分蘖数,同步使用FieldSpec HandHeld 2型高光谱仪采集早、晚稻冠层反射高光谱数据,分别利用光谱指数法和连续小波变换构建新型光谱指数和敏感小波特征对双季稻分蘖数进行监测,建立双季稻分蘖数光谱监测模型,并用独立试验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新型光谱指数和敏感小波特征对双季稻分蘖数的监测效果优于其他类型光谱参数(植被指数和"三边"参数),其中位于红边区域的小波特征db7(s9,w735)监测早稻分蘖数时表现最优,监测模型R~2为0.754,模型检验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0.128;位于红边区域的小波特征mexh(s6,w714)监测晚稻分蘖数时表现最优,监测模型R~2为0.837,模型检验RRMSE为0.112。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分蘖数快速无损监测和群体质量精确调控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分类号: S511.42`S127

  • 相关文献

[1]黑土土壤水分高光谱特征及反演模型. 姚艳敏,魏娜,唐鹏钦,李志斌,余强毅,许新国,陈佑启,何英彬. 2011

[2]糜子叶片氮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光谱监测研究. 王君杰,陈凌,王海岗,曹晓宁,刘思辰,田翔,秦慧彬,乔治军. 2019

[3]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含杂率高光谱反演研究. 陈满,倪有亮,金诚谦,徐金山,袁文胜. 2019

[4]麦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的高光谱监测. 王超,冯美臣,杨武德,李广信,赵佳佳,朱智慧. 2014

[5]东北平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同质性研究. 卢艳丽,白由路,杨俐苹,王磊,王贺. 2011

[6]高光谱的病害棉叶光合参数提取. 陈兵,王刚,刘景德,马占鸿,王静,李天南. 2018

[7]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叶片最大羧化速率的高光谱估测. 张鑫磊,刘连涛,孙红春,张科,白志英,董合忠,李存东,张永江. 2020

[8]中国南方双季稻氮营养指数及产量估算模型研究. 贺志远,朱艳,李艳大,刘小军,曹强,曹卫星,汤亮. 2017

[9]江西双季稻氮素监测诊断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李艳大,曹中盛,孙滨峰,叶春,舒时富,黄俊宝,王康军,田永超. 2020

[10]基于小波特征的小麦白粉病与条锈病的定量识别. 鲁军景,黄文江,张竞成,蒋金豹. 2016

[11]小波特征与传统光谱特征估测冬小麦条锈病病情严重度的对比研究. 鲁军景,黄文江,蒋金豹,张竞成. 2015

[12]不同类型水稻茎秆维管束的研究第1报茎秆大、小维管束数的类型间差异. 彭应财,徐正进,陈温福,张龙步,张俊国. 1991

[13]梨园鸭茅不同播种量与行距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张建波,李向林,万里强,陈瑞祥. 2011

[14]再论小麦分蘖与积温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与王世耆同志商榷. 邓根云,郑大玮. 1977

[15]施用浓硫酸对苏打盐碱地种植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丛斌,张海楼,隋世江. 2018

[16]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形态发生比较研究(英文). 严定春. 2012

[17]超级稻晚稻‘5优103’不同缓/控释肥应用效果研究. 胡柯鑫,谢宜,董春华,洪曦,王玲玲,周孟瑜,罗尊长,周旋. 2019

[18]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形态发生比较研究(英文). 严定春. 2012

[19]刈割对缘毛雀麦三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石凤翎,田青松,玉涛. 2008

[20]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形态发生比较研究. 严定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