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强

作者: 李强;窦森;焦云飞;彭畅;张秀芝;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条耕;深翻;黑土;物理性质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科学

ISSN: 2096-5877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52-56,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耕层(0~40 cm)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连年覆盖还田(SCR)、1年秸秆深翻还田+1年秸秆旋耕还田(MBR/RTS)、秸秆连年深翻还田(MBR)和秸秆覆盖(条耕)+秸秆覆盖(条耕)+秸秆深翻还田(SC/SC/MB)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CR、SC/SC/MB和MBR 3个处理分别在0~10 cm、0~20 cm、1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固相比例和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毛管空隙度、田间持水量以及饱和含水量。其中3个处理显著增加相应土层平均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53%、13.5%、4.87%和16.2%、12.3%、16.9%。SC/SC/MB和MBR 2个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11.0%和10.9%。总之,条耕和深翻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均能改善相应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分类号: S513%S152

  •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后条耕技术试验研究. 班春华. 2024

[2]黑土立体休闲技术改土增产效果. 王秋菊,刘峰,高中超,贾会彬,张劲松,张春峰,常本超,姜辉. 2017

[3]土壤肥沃耕层构建模式. 裴泽莲,王福义,程晋,姚志刚,王帅,任桂君,范玉萍. 2014

[4]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2014

[5]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9

[6]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 刘剑钊,袁静超,梁尧,贺宇,张水梅,史海鹏,蔡红光,任军. 2021

[7]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 2014

[8]秸秆还田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质、酶活性及油葵产量的影响. 李磊,樊丽琴,吴霞,张永宏. 2019

[9]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10]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11]秸秆全量还田条耕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2020

[12]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郑洪兵,罗洋,隋鹏祥,李瑞平,王浩,任英,袁野,周思琪,田圣陶,刘武仁,郑金玉. 2024

[13]粉碎与颗粒秸秆高量还田对黑土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应. 丛萍,逄焕成,王婧,刘娜,李玉义,张莉. 2020

[14]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付菊升. 2011

[15]秸秆还田及添加生物炭对黑土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 张楠,潘仕球,乔云发,朱保国,苗淑杰. 2022

[16]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魏丹. 2019

[17]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吕艳杰,于海燕,姚凡云,曹玉军,魏雯雯,王立春,王永军. 2016

[18]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 米国华,伍大利,陈延玲,夏婷婷,冯国忠,李前,石东峰,苏效坡,高强. 2018

[19]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种床质量的影响及其与幼苗群体建成和产量的关系. 曹庆军,李刚,杨浩,娄玉勇,杨粉团,孔凡丽,李辛琲,赵新凯,姜晓莉. 2023

[20]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和产沙量的影响. 杨丽娜,王永双,白毅.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