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兆礼

作者: 徐兆礼;陈佳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带鱼;洄游;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15 年 39 卷 06 期

页码: 824-8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分类号: S932.4

  • 相关文献

[1]基于水温因子的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剩余产量模型研究. 谢恩阁,陈新军,汪金涛,雷林,吴洽儿. 2019

[2]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吴金明,王成友,张书环,张辉,杜浩,刘志刚,危起伟. 2017

[3]渤海越冬场渔业生物资源量和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 邓景耀,金显仕. 2001

[4]气候变化对东海北部外海越冬场渔业群落格局的影响. 刘尊雷,袁兴伟,杨林林,严利平,田永军. 2015

[5]试论大银鱼移殖北京水域的可能性. 廖集裕. 1991

[6]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杨德国,危起伟,王凯,陈细华,朱永久. 2005

[7]应用弹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技术研究放流中华鲟幼鱼在海洋中的迁移与分布. 陈锦辉,庄平,吴建辉,黄硕琳,刘健,杨吉平,徐嘉楠,郑跃平,赵峰,张涛. 2011

[8]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主要洄游性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王美垚,冯群. 2020

[9]湘江汨罗江段鱼类资源季节变化及洄游特征研究. 刘艳佳,高雷,郑永华,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刘寒文. 2019

[10]长江刀鲚体内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聂志娟,徐钢春,杜富宽,沈芬华,黄敏康,顾若波. 2015

[11]长江安庆江段刀鲚耳石微化学及洄游生态学意义. 李孟孟,姜涛,陈婷婷,刘洪波,杨健. 2017

[12]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研究进展. 李宇,陈建华,冯广朋,庄平,王海华,宋超. 2022

[13]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陈作志,邱永松. 2005

[14]刀鲚洄游生物学及应激胁迫研究进展. 朱春月,杨培民. 2023

[15]海洋动物档案式标志及其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张天风,樊伟,戴阳. 2015

[16]鱼类嗅觉印记研究进展. 杜浩,雷琪. 2022

[17]长江南京江段长颌鲚生境履历的反演. 陈婷婷,姜涛,李孟孟,刘洪波,杨健. 2016

[18]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 施炜纲,周昕,杜晓燕. 2002

[19]鳕科鱼类行为研究进展. 李灵智,李寅凡,黄洪亮,王磊,陈帅. 2010

[20]洞庭湖通江水道鱼类资源周年动态及其洄游特征研究. 刘艳佳,高雷,郑永华,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