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菌发酵玫瑰花醋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侯颖辉

作者: 侯颖辉;李德文;罗莉斯;王少铭;冷家归;李晋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茶菌;玫瑰醋;香气成分;总酚;总酸

期刊名称: 贵州农业科学

ISSN: 1001-3601

年卷期: 2022 年 50 卷 006 期

页码: 119-1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 ]利用红茶菌以紫枝玫瑰花瓣和白砂糖为原料,进行玫瑰花醋饮料发酵工艺研究,为红茶菌及玫瑰花的优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针对不同玫瑰花瓣添加量(0、2%、5%、8%、11%)、糖添加量(0、4%、7%、10%、14%)、菌液量(5%、10%、15%、20%、25%)及发酵温度(25℃、28℃、30℃、32℃、35℃),进行 7 d发酵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L9(34)的正交试验,根据产品的感官评价选出最优组合,对最优组合产品进行不同发酵时间的香气成分、总酚和总酸含量检测;最后筛选产品的最适灭菌温度.[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温度30℃的玫瑰醋发酵液的感官质量评分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玫瑰花醋饮料发酵最优工艺组合为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温度30℃,发酵7 d的口感最佳.玫瑰醋发酵液中香气中主要成分为醇类、酯类和酸类;根据总酚含量和总酸含量的变化,以发酵7 d时样品感官评价最佳.80℃灭菌15 min能够保持发酵液风味不被破坏,保留部分益生菌,室温放置38 d感官不发生明显变化和产生沉淀.[结论]红茶菌发酵玫瑰花醋的最优工艺为玫瑰花瓣添加量5%、菌液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10%、30℃发酵7 d,产品80℃灭菌15 min.

分类号: TS275.4

  • 相关文献

[1]三种发酵酒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其香气成分对比分析. 万景瑞,蒋鹏飞,史冠莹,张乐,王晓敏,赵丽丽,王旭增,王赵改. 2020

[2]浙江玫瑰醋生产工艺现状及其改进. 蒋予箭,虞淼,蒋跃明,励建荣. 2008

[3]缩短浙江玫瑰醋发酵周期的初步研究. 虞淼,蒋予箭,励建荣,梁新乐. 2007

[4]红茶菌发酵对黑莓汁理化性质的影响. 戴意强,吴寒,单成俊,刘小莉,王英,程先玲,周剑忠,夏秀东. 2021

[5]红茶菌固体发酵SC5木薯块根-银合欢蛋白饲料的研究. 罗长辉,但忠,赵凯,符乃方,雷博林,蒋盛军. 2010

[6]中草药红茶菌排尘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 符乃方,蒋盛军,吴俊才,陈晓琴,李羡筠,潘瑞辉,郑艳艳,甘永金,凌健安,梁恒秋,梁丹玉,谢晶,吴世成. 2013

[7]红茶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如意,尹军峰,邹纯. 2020

[8]红茶菌菌液对亚硝酸盐降解及NO的生成的影响. 俸毅,蒋盛军,王超,罗长辉,但忠. 2009

[9]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红茶菌制备工艺的优化. 麻少莹,黄夏,郭海蓉,李志春. 2013

[10]红茶菌制剂对染尘大鼠肺干重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 甘永金,李羡筠,谢晶,蒋盛军,郑艳艳,梁恒秋. 2015

[11]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霍乱弧菌的研究. 蒋小强,邱红辉,符乃方,蒋盛军,董志超,何际禅,阚飙,闫梅英,梁未丽. 2015

[12]红茶菌-嗜酸乳杆菌对银合欢叶的发酵脱毒效果. 罗长辉,但忠,赵凯,蒋盛军. 2009

[13]可食用茶叶微生物产品研究进展. 戴宇樵,张拓,刘亚兵,刘忠英,郑文佳. 2022

[14]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沙门氏菌的比较研究. 蒋小强,邱红辉,符乃方,蒋盛军,董志超. 2015

[15]红茶菌饮料澄清度与抗氧化性能力的研究. 俸毅,张伟敏,蒋盛军,罗长辉,但忠. 2009

[16]早熟苹果品种早翠绿. 杨建明. 2005

[17]滴定法测定发酵樱菜中总酸的不确定度评估. 华晶忠,李姝睿,马虹,王嵩,刘笑笑. 2019

[18]柑橘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张伟清,林媚,徐程楠,冯先桔,平新亮,王天玉,姚周麟,王燕斌. 2019

[19]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的发酵条件优化及有机酸分析. 李阳,张丽珍,甄晓君,柳青山,张一中. 2021

[20]发酵及贮藏期影响酸菜品质的因素. 张锐,王琛,张晓黎,吴兴壮,高雅.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