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地区不同有机物料腐解规律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匡恩俊

作者: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养分释放率;组织结构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0 年 18 卷 04 期

页码: 736-7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大豆秸秆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d的分解,玉米和大豆秸秆残留率在33.7%~61.1%之间,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秸秆分解速率一致。从细胞结构上看,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延长,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细胞壁变薄,细胞内物质消失,细胞排列疏松;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露天和土埋处理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分别为39.9%~48.9%、49.6%~65.8%,土埋玉米和大豆秸秆腐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两个处理氮、钾分解率无太大差异,分别为51.1%~67.7%、74.6%~91.7%,而磷素变化比较明显,露天和土埋处理玉米秸秆的磷释放率平均比大豆秸秆高49.4%、56.7%。作为还田物料玉米秸秆要好于大豆秸秆。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不同还田方式下大豆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匡恩俊. 2010

[2]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金梁. 2012

[3]大豆绿肥腐解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秀领,闫旭东,徐玉鹏,刘艳坤,刘忠宽. 2011

[4]秸秆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方明,高玉山,孙云云,窦金刚,侯中华,刘慧涛,王立春. 2018

[5]施用氮肥对还田水稻秸秆腐解的影响. 王麒,宋秋来,冯延江,孙羽,曾宪楠,来永才. 2017

[6]三江平原玉米大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孟庆英,谷维,张俐俐,张敬涛. 2021

[7]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8]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2017

[9]秸秆覆盖与氮肥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何雪丹,蒋明健,钟坤,莫皓蓝,陈伟,李家文,孙玉勇. 2017

[10]秸秆还田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囡囡,张春峰,贾会彬,于忠和,朱宝国,孟庆英,宋英博,李于. 2014

[11]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下茬大豆的影响. 申晓慧. 2014

[12]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张国伟,王晓婧,杨长琴,束红梅,刘瑞显. 2021

[13]秸秆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杨栗恒,尚磊,王孟雪,张云贵,张敏,王鹏. 2025

[14]大豆窄行密植与黑土保护耕种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杨旭,张娜,王雪洁,张洪旭,董健,陈可欣. 2025

[15]无机包膜肥料的制备及电导法对其养分释放率的测定. 刘书起,甄英肖,董建普. 2010

[16]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2008

[17]保水缓释肥料保水性能及养分释放特性. 刘海林,王龙宇,林清火,华元刚,林钊沐. 2017

[18]包膜控释肥料在水旱2种模式下的释放率研究. 甄英肖,刘书起,董建普. 2009

[19]菌渣黏结剂对有机复混肥养分释放率的影响. 张青,罗涛,王煌平,栗方亮,孔庆波,李昱. 2015

[20]生物可降解型自控缓释尿素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张文君,郑福丽,王梅,宋效宗.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