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3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翔翔

作者: 李翔翔;居辉;严昌荣;刘勤;李迎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降蒸差;潜在蒸散;时空变化;农业亚区;黄淮海平原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15 年 36 卷 03 期

页码: 254-2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黄淮海平原41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差值即降蒸差表征区域水分盈亏状况,结合Arc GIS地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探讨黄淮海平原各季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降蒸差呈南北差异分布,在-650~100mm区间变化,南部高于北部。夏季降蒸差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水分亏缺最严重,多年平均亏缺量为210.61mm,远高于其它季节。站点季节降蒸差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农业亚区蒸散量差异不大,降蒸差差异主要由降水导致,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Ⅵ区)降蒸差最高,为-21.63mm,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Ⅲ区)最低,为-560.42mm。6个亚区春季水分亏缺量分别占区域年总亏缺量的56.4%、51.7%、40.6%、59.7%、59.3%和66.1%。周期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Ⅰ-Ⅳ各农业亚区春季降蒸差变化主周期皆为28a,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Ⅴ和Ⅵ区)为10a,未来一段时间春季降蒸差将处于偏低期。黄淮海平原水分亏缺量季节性差异较大,干旱发生风险较高,尤以春旱发生频率较高。

分类号: P426.2

  • 相关文献

[1]黄淮海平原各农业亚区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赵彩霞,梅旭荣,居辉,刘勤,甄文超. 2015

[2]若尔盖湿地潜在蒸散时空动态特征及影响因子. 靳晓言,陈艺冉,郭嘉琛,罗登泽,强皓凡. 2019

[3]洱海流域近59年水资源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李文娟,严昌荣,刘恩科,彭正萍,刘勤. 2010

[4]基于多源干旱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监测. 徐焕颖,贾建华,刘良云,彭代亮,李存军,吴耀平. 2015

[5]黄淮海平原棉花形态发育和源库关系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陈金平,李利红,周新国,刘祖贵,刘安能,王和洲. 2006

[6]现代农业中黄淮海地区适宜绿肥种植模式分析. 李志杰,马卫萍,孙文彦,李怀军,曲善功. 2008

[7]基于显微CT研究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大孔隙结构的影响. 蔡太义,张佳宝,张丛志,黄会娟,白玉红,赵占辉,李太魁. 2017

[8]中国北方麦区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侯学会,隋学艳,姚慧敏,梁守真,王猛. 2019

[9]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周宝元,葛均筑,孙雪芳,韩玉玲,马玮,丁在松,李从锋,赵明. 2021

[10]基于SPEI-PM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特征分析. 李翔翔,居辉,刘勤,李迎春,秦晓晨. 2017

[11]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严慧峻,刘继芳,张锐,单秀枝,魏由庆,许建新,高峻岭,马卫萍,殷光兰,安文钰. 1997

[12]未来气候情景下黄淮海平原不同灌溉制度的产量补偿效应模拟. 秦晓晨,周广胜,居辉,李翔翔,刘勤. 2018

[13]基于SPEI-PM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特征分析. 李翔翔,居辉,刘勤,李迎春,秦晓晨. 2016

[14]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改良. 贾大林,司徒淞. 1989

[15]基于MODIS和SEBAL模型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研究. 杨建莹,霍治国,邬定荣,王培娟,刘勤. 2017

[16]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双晚”周年超高产典型栽培技术分析. 付雪丽,赵明,贾继增,杜立丰,赵东成. 2008

[17]CO_2倍增时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陈超,金之庆,郑有飞,刘建栋. 2004

[18]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状况的数值分类. 白由路,李保国. 2001

[19]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背景及主要农作技术. 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 2010

[20]黄淮海平原涝渍分区与排涝标准研究. 肖俊夫,宋毅夫,丁艳敏,刘战东,秦安振.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