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基本特征、监测方法及森林调控功能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华

作者: 王华;鲁绍伟;李少宁;潘青华;张玉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组成;来源;森林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3 年 24 卷 03 期

页码: 869-8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既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本文在分析PM10和PM2.5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PM10和PM2.5组成、来源、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介绍了PM10和PM2.5监测网络布局、分析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归纳了个体和区域尺度上森林去除PM10和PM2.5的研究方法、速率和影响机制.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不同梯度和背景地区大气PM10和PM2.5比较观测研究,未能揭示各类因素对PM10和PM2.5的复合影响;合理布局PM10和PM2.5监测网络、正确选择监测方法,并以手工方法所获数据作为比对和校验,是保证监测数据有效性的基础;有关森林去除PM2.5研究较少,未能在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水平上阐明其去除PM10和PM2.5的生理过程和生态学机理.

分类号: X513

  • 相关文献

[1]贵阳市冬季高层建筑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王艳妮,王金乐. 2014

[2]环境中细颗粒物PM_(2.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制. 高丽云,张学军,汪涛,张林,姚永成,李强,韩光亮,吴卫东. 2017

[3]鸡场空气及粪便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韩帅,孙兴滨,陈默,高敏,王旭明. 2018

[4]宁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 程积民,金晶炜,田瑛,李伟,张义,高阳. 2016

[5]中长期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研究. 段佐亮,张永祥,周键,韩国刚,姜风兰,张辉,赵英. 1993

[6]北京山区森林叶面积指数季相变化遥感监测. 石月婵,杨贵军,冯海宽,李伟国,王仁礼. 2012

[7]五指山不同林型土壤对金钟藤幼苗生长的影响. 黄乔乔,沈奕德*,范志伟*,李晓霞,宋鑫,程汉亭,侯玉平. 2013

[8]基于Meta分析的煤矿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李健明,康雨欣,蒋福祯,宋明丹,祁凯斌,卢素锦,李正鹏. 2024

[9]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与展望. 肖尧. 2023

[10]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修复技术与模式. 甄广韵. 2023

[11]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曹建华,李小波,赵春梅,蒋菊生,谢贵水. 2007

[12]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综述. 叶菁,王义祥,翁伯琦. 2018

[13]子午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王辉,任继周. 2004

[14]中国林业政策和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严昌荣,林而达,陈运发. 1999

[15]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碳中和能力研究. 张慧东,云丽丽,颜廷武. 2023

[16]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概述. 刘珉,吴志祥. 2012

[17]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许浩,张源润,季波,何建龙,蔡进军,李娜,李生宝. 2014

[18]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的影响. 居辉,林而达,钟秀丽. 2000

[19]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现状和局限. 邓燔,陈秋波,章芸. 2007

[20]落叶阔叶林冠层非光合组分对冠层FPAR的影响分析——一种分层模拟的方法. 梁守真,隋学艳,姚慧敏,王猛,侯学会,陈劲松,马万栋.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