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久明

作者: 张久明;匡恩俊;刘亦丹;迟凤琴;张一雯;宿庆瑞;石艳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有机肥;C/N比;活性碳;敏感指数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1 年 012 期

页码: 1534-154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东北黑土是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提升土壤质量,在田间开展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研究,试验共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M1N1)、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M2N2)和全化学氮肥处理(N)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化肥处理对小麦收获期耕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24.30 g·kg-1;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0g·kg-1;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C/N比例。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土壤ROC和MBC含量均以M2N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4.69 g·kg-1及317.40 mg·kg-1;土壤DOC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325.97 mg·kg-1,M2N2处理次之,为307.83 mg·kg-1;土壤POC含量以M1N1处理最高,为1.38 g·kg-1。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施肥的敏感性指数得出,各活性碳SI值均高于SOC,以M2N2处理下MBC的敏感性最高。经相关性分析,ROC、MBC、POC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C/N。MBC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指示该地区土壤有机物早期变化的指示物。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陈洁,梁国庆,周卫,王秀斌,孙静文,刘东海,胡诚. 2019

[2]有机肥发酵氮素损失调控技术研究. 王秀娟,刘慧颖,孙文涛,娄春荣,董环,王聪翔. 2004

[3]狼毒对新麦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黄祖杰,王慧,刘一凌,胡卉芳. 2009

[4]基于Jensen模型的红枣水分生产函数及敏感指数研究. 王则玉,马晓鹏,刘国宏,谢香文. 2017

[5]狼毒对披碱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王慧,黄祖杰,刘一凌. 2010

[6]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敏感指数的研究. 郭群善,雷志栋,杨诗秀. 1996

[7]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吕贻忠,廉晓娟,赵红,刘武仁. 2010

[8]活性炭与分子筛吸附乙烯诱导巴厘菠萝开花的研究. 刘胜辉,吴青松,张秀梅,孙伟生,孙光明. 2014

[9]水果罐头二次加工中废糖液的处理工艺研究. 郑美瑜 ,程绍南 ,邢建荣 ,邵敏. 2004

[10]活性碳技术处理畜禽养殖污水. 林琰. 2006

[11]植物种和氮添加对元谋干热河谷草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和润莲,闫帮国,孙毅,何光熊,史亮涛. 2021

[12]甘蔗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抗褐化研究. 吴转娣,赵俊,刘家勇,陈学宽,杨昆,赵培方,李纯佳,吴才文. 2013

[13]不同种植年限对核桃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赵雅琦,栾好安,黄绍文. 2024

[14]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椰子皮中亚硫酸盐. 何秀芬,韩丙军. 2007

[15]不同C N比堆肥碳素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秦莉,沈玉君,李国学,胡菊. 2010

[16]猴头菌对碳、氮营养的利用. 吴德喜,李青. 1995

[17]不同C/N比对堆肥腐熟度和含氮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 秦莉,沈玉君,李国学,郭瑞. 2009

[18]寿光设施菜田碳、氮演变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雷宝坤,陈清,范明生,张福锁,甘延东. 2008

[19]不同灌溉方式下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碳、氮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王立革,郭珺,韩雄,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南江宽,焦晓燕. 2018

[20]环境条件对猪粪堆肥卫生无害化效果的影响. 林鸿雁,叶美锋,吴飞龙,林代炎.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