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示范样地实际倒伏样本的小麦抗倒机制解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帅

作者: 曹帅;侯朋福;薛利祥;赵素雅;薛利红;杨林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倒伏;株型;维管组织;养分供应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343-35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析影响小麦倒伏发生的关键因子与内在机制,基于示范样地,选择不同养分管理下实际倒伏三块样本(1个高倒伏田块和2个低倒伏田块,养分管理方式分别为普通化肥深施、普通化肥撒施和缓控释肥深施),对小麦株型、倒伏节间的形态、组分及维管束数量、根系构型、土壤养分供应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氮肥施用量与相同播种密度下,化肥深施田块(D-CF)的倒伏率高于化肥撒施(M-CF)和缓控释肥深施田块(D-RCU)。茎基部节间是小麦倒伏发生的主要部位,节间越长,倒伏高度越高。高倒伏样本田块(D-CF)的株高显著高于M-CF和D-RCU田块,分别增加15.7%和15.1%,且D-CF田块的穗重与茎鞘叶重比最高。不同田块倒伏节间(茎基部节间)的外径、壁厚均无显著差异,但高倒伏田块D-CF的茎基部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量均低于低倒伏田块,较M-CF减少8.7%和9.0%,较D-RCU降低了11.8%和5.9%,且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含量显著低于D-RCU田块。D-CF田块的根尖数显著高于两低倒伏田块,且根系总长与表面积显著高于D-RCU田块。D-CF田块的5~10、10~15和15~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均最高。经相关性分析,倒伏率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伏节间维管束数量及半纤维素、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总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株高分别与根系总根长、根尖数及5~2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维管束数量与5~1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均与5~2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半纤维素含量则与10~15 cm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受田间小麦根系构型及中下层土壤速效氮含量影响,株高和茎基部节间维管束数量及三素(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是小麦倒伏风险的主要影响因子。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大豆耐密植相关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朱金龙,刘锦宇,朱晓斌,高祎,吴士浩,徐坤,刘大军,夏正俊. 2023

[2]对粒用高粱育种的思考. 高士杰,陈冰嬬,李继洪. 2013

[3]小麦倒伏的雷达极化特征及其遥感监测. 杨浩,杨贵军,顾晓鹤,李增元,陈尔学,冯琦,杨小冬. 2014

[4]小麦施用矮壮素防倒增产效应. 武宗信,翁惠玉,王宏兵,苏彩虹. 1991

[5]襄阳市襄州区小麦倒伏情况调查研究. 郭光理,李春华,李轩智,赵文革,张会芳,邹娟,朱展望,高春保. 2018

[6]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黄迎光,郑以宏,袁永胜,井淑香,张宾. 2014

[7]株行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光环境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陈溢,樊高琼,李金刚,李朝苏,荣晓椒,李国瑞,杨文钰,郭翔. 2013

[8]基于无人机DSM的小麦倒伏识别方法. 赵立成,段玉林,史云,张保辉. 2019

[9]生理调节剂劲丰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张平平,马鸿翔,姚金保,陈小霖,耿志明,杨丹. 2011

[10]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研究. 崔正勇,李鹏,高国强,孙明柱,李新华. 2019

[11]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倒伏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臧贺藏,王从胜,赵巧丽,赵晴,张杰,李国强,郑国清. 2023

[12]倒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马勇,邵立刚,王岩,李长辉,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刘宁涛,刘宁涛. 2008

[13]安徽省小麦干热风、高温逼熟、贪青晚熟、雪灾、倒伏灾害的防御. 陈磊. 2014

[14]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小麦倒伏信息多特征融合检测研究. 朱文静,冯展康,戴世元,张平平,嵇文,王爱臣,魏新华. 2024

[15]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刘和平,程敦公,吴娥,曹新有. 2012

[16]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光谱响应及株型识别方法研究. 卢艳丽,李少昆,王纪华,谢瑞芝,黄文江,高世菊,刘良云,王之杰. 2005

[17]粉垄耕作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促进甘蔗维管组织发育和养分吸收. 李浩,黄金玲,李志刚,韦本辉,陈晓茹,韩世健,梁晓莹,李素丽. 2021

[18]TSWV病毒粒子在系统寄主烟草K326维管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温志多,丁勇,尚卫娜,王田田,吴少政,苏晓霞,张洁,张仲凯,郑宽瑜. 2020

[19]超级杂交稻与常规稻剑叶维管组织结构比较研究. 萧浪涛,童建华,刘清. 2007

[20]硼、镁缺乏诱发柑橘叶片维管组织变化差异研究. 黄镜浩,蔡子坚,谢钟琛,李美桂,温寿星,李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