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利民

作者: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刘彩玲;栗方亮;黄毅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园土壤;培肥措施;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养分贡献率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342-3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 mm)>(<0.5~0.25 mm)>(<1~0.5 mm)>(<2~1 mm)>(<0.25~0.106 mm),而在CK中为(≥2 mm)>(<1~0.5 mm)>(<0.5~0.25 mm)>(<2~1 mm)>(<0.25~0.106 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2]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黑杰,王亚非,尹晓雷,阳祥,张永勋,王维奇. 2022

[3]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张海韵,周胜,孙会峰,张翰林. 2019

[4]短期放牧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土壤及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世卿,王先之,郭正刚,周杰,薛冉,沈禹颖. 2013

[5]保护性耕作下黄土高原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健康评价. 王明明,李峻成,沈禹颖. 2011

[6]2050年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储量变化SPACSYS模型预测. 王树会,张旭博,孙楠,李忠芳,徐明岗. 2018

[7]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李倩,李晓秀,吴会军,宋霄君,王碧胜,武雪萍. 2018

[8]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季波,何建龙,王占军,刘凤凤,田波,吴旭东,俞鸿千,任小玢,蒋齐. 2022

[9]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2018

[10]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2018

[11]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 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 2009

[12]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对不同肥力黑土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影响. 马南,安婷婷,张久明,汪景宽. 2023

[13]云南元阳梯形稻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李凤博,卢光德,周锡跃,岳超,徐春春,倪会祥,杨秀美,方福平. 2012

[14]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吴志祥,谢贵水,陶忠良,周兆德,王旭. 2009

[15]施用菌渣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陈玉真,王峰,吴志丹,朱留刚,陈芝芝,尤志明,张文锦. 2017

[16]施用菌渣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陈玉真,王峰,吴志丹,朱留刚,陈芝芝,尤志明,张文锦. 2017

[17]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王峰,陈玉真,孙君,吴志丹,江福英,尤志明. 2023

[18]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王峰,常云妮,吕永铭,陈玉真,孙君,吴志丹,余文权. 2024

[19]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2018

[20]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