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卵母细胞非整倍体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理想

作者: 刘理想;赵向远;邵静;范冰峰;韩玉萍;杨镒峰;许保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非整倍体;重组;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AC)

期刊名称: 中国畜牧兽医

ISSN: 1671-7236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4115-41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雌性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易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其受精后会产生非整倍体胚胎,导致出生缺陷或胚胎致死,是影响哺乳动物繁殖的重要因素。卵母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DNA双链断裂引发重组。重组时缺乏交叉、重组事件数量的减少及交叉靠近端粒或着丝粒导致染色体发生同向分离或不分离,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当染色体的端粒共向于同一极或没有完全附着在纺锤体微管上时,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 SAC)被激活,E3泛素连接酶APC/Cyclome (APC/C)沉默,保护分离酶抑制蛋白(securin)和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不被降解,从而抑制分离酶和染色体的分离。直到所有染色体与纺锤体实现稳定的双极定向并正确排列到赤道板上,SAC关闭,染色体正确分离。卵母细胞中SAC蛋白缺失,导致SAC不能有效地监测端粒在纺锤体上的正确附着,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因此,通过现代分子技术手段解析非整倍体卵母细胞所涉及的机制是保护哺乳动物生育的重要目标。作者主要介绍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分离错误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开发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分类号: S814.1

  • 相关文献

[1]玉米(Zea may)×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ea perennis)可育三倍体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吕桂华,唐祈林,郭国锦,陈坚剑,荣廷昭. 2015

[2]拟南芥减数分裂重组发生的遗传学研究. 刘晓林,于佳,范云六,张春义. 2008

[3]哺乳动物第一和第二极体的研究. 范必勤. 2000

[4]哺乳动物第一第二极体的研究. 范必勤. 2000

[5]孤雌生殖中卵母细胞激活的研究进展. 徐芳,马辰恺,崔春光,胡成洁,王永强,徐霞. 2024

[6]猪不同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熟潜力. 韩毅冰,施维民,秦鹏春. 2000

[7]超表达Cdc20基因不影响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 杨文琳,安鹏,李伟,赵贵民,史芸安,雷安民. 2012

[8]微丝调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旭林,刘理想,范冰峰,张颖,许保增. 2024

[9]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AD2)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 王建英,孟小倩,万发春,张俊功,张秀美. 2009

[10]蛋白磷酸化修饰调控卵母细胞成熟的研究进展. 郭韶珂,郭宪. 2024

[11]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高清核型及应用. 王丹蕊,杜培,裴自友,庄丽芳,亓增军. 2017

[12]小麦异源易位系的创造及利用. 林玉红,杨彦忠. 2001

[13]~(60)Co-γ辐射处理培育非整倍体月季新品种. 许杜意,葛红,黄善武,邓光华,李秋香,王甜甜,葛维亚. 2007

[14]微卫星分离模式显示雄性三倍体鲫产生非整倍体精子. 程磊,曹顶臣,鲁翠云,李超,孙效文. 2014

[15]郁南无核黄皮染色体倍性变异研究初报. 冯莉,刘蕊. 2007

[16]虹鳟杂交胚胎(2n♀×3n♂)的发育状况及其DNA倍性分析. 王炳谦,范兆廷,户国,杨翟平,谷伟. 2011

[17]香蕉胚性悬浮细胞分化能力及染色体数目变异研究. 洪林,劳世辉,梁国鲁,魏岳荣,刘正富. 2012

[18]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及特点分析. 刘现武. 2003

[19]浅论网络时代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王黎燕,王琳. 2008

[20]基于细胞核ITS序列的变叶海棠起源新证据. 唐建民,周志钦,冯婷婷,成明昊.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