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不同品种种子的发芽温度及发芽速度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宝玺
作者: 张宝玺;杨桂梅;郭家珍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91 年 1 卷 06 期
页码:
摘要: 关于甜椒的发芽,前人已有过不少的研 究和报道,但具体到品种间对发芽环境条 件的要求、特定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发芽特点 是否有差异等还未见报道。 温度条件影响甜椒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 的快慢是大家熟知的,而笔者还发现品种 间对同一温度的反应也是有差异的。因而,本文将就不同甜椒品种种子的发芽适温、发芽的最低、最高温度以及发芽速度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试验材料和方法 1989年作者选用早、中、晚熟7个甜椒品种和稳定品系为供试材料,均使用同年采收、质量一致、达到国家一级良种标准的种子。其中有早熟材料‘大同早三’和‘83-171’;中早熟材料‘上海圆椒’和‘13—57’;中熟材料‘83—58’和‘83-60’;晚熟材料‘茄门’。 用上述材料进行催芽试验,设15、20、25、 28、 32、 35、 37、 40℃等8个温度处理,每处理种子100粒,重复三次。催芽前用纱布包好,用65℃温水浸种,放入后不断搅拌,至水温降至45℃以下即放置在25℃恒温箱内持续浸种4小时,取出后分别放在上述各温度处理的恒温箱内。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两次,从第3天(48小时后)开始至第15天每天定时调查发芽的种子数。最后统计各品种在各处理条件下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率达5010时所需天数和积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适温范围、发芽温度上限。用回归分析方法估算发芽温度下限和发芽的快慢。 试验结果和分析 一、不同甜椒品种的发芽造温范围 通过对各品种在各处理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的方差分析,其结果如表1。结果表明发芽率的适温范围各品种间的宽窄、高低有差异,宽窄幅度之差为10oC,高低之差也达10”C,其中上海圆椒的适温范围最宽,温度最低。但发芽势的适温范围品种间较接近,除了83—171和83—60为25~32”C以外,其它品种均为25~35”C。 各品种的发芽适温范围虽不尽相同,但25~32”C可适用于各个品种,既不影响各品种的发芽率也不影响发芽势。 另外,对7个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和上述情况基本相同(如表2),在20~35”C条件下发芽率可达88.3~95.5#,同 15“C的差异性达sqo显著水平,同37”C以上处理MgHtslqo极显著水v。在25“C~32”C条件下发芽势最强,20“C虽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它明显影响甜椒的发芽势,其发芽势仅为25”C~32”C条件下的39qo,差异性达lyo极显著水平。35”C处理的发芽势同发芽势最高的28”C之间的差异也达1%极显著水平。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甜椒发芽适宜温度是25”C~32”C。 二、不同科物品种的发芽最低温度 催芽过程中,在发芽温度条件下达到一定积温后种子即可发芽,发芽率达到某一程度时,所需积温是时间的函数,其关系应是: 积温(y)一有效积温十发芽最低温度X催芽时间(X)。根据这一关系即可估算”发芽的最低温度。 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发芽率达到某一高度所需积温和时间随之减少,而实际中,温度升至某一高度后,所需积温和时间反而增加,这说明高温对发芽已有某种抑制作用(如表3)。为了估算的准确,计算中舍去了有抑制作用的数据,同时为了消除种子质量的影响,用发芽率达50q0时所需积温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用表3中的数据,采用直线口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供试品种发芽率达50@所需积 t测验结果表明:它们均有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从上述方程中可以看出,供试材料发芽最低温度在9.3—11.SC之间。对它们进行协方差分析(分析过程略)的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发芽最低温度无差异,甜椒发芽最低温度平均10.soC左右。然而各品种发芽率达50%时所需有效积温之间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甜椒品种发芽的最高温度 将25~32”C作为甜椒发芽的适温是对g体而言,是实际工作中可通用的,低于25t则将降低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势,而高于32℃,则情况较为复杂,备品种的反应不 35C已影响83—171和83—60的发芽势,而不影响其发芽率,对其它品种仍属发芽的适温范围。37t对各品种发芽的影响已明显大于35C, 37C除了不影响83—57和83—58的发芽率以外,对其它品种的发芽率及所有品种的发芽势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该条件下各品种的发芽势占各自适温条件下发芽势的比例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37 C对各品种发芽势的影响程度不一,对83—57、83—58的影响较小,对大同早三、83—60及上海国椒的影响次之,而对茄门和83—171的影响最大,已严重抑制了两品种的发芽。 在40C条件下各供试品种的发芽势均为0,个别品种发芽率在10%以下,其中上海国椒、茄门、83—171等发芽率也是0,表明40C是实际工作中不可采用的温度。 四、不同甜椒品种的发芽速度 在适温范围内各品种发芽的快慢不同。表现为开始发芽的早晚及达到标准发芽率所需时间的长短。本文将发芽率大于sqo时为开始发芽,发芽率达85qo为标准发芽率(国家一级良种发芽标准)。各品种在适温(25~32C)条件下,开始发芽及达到标准发芽率所需时间如表5。 开始发芽最晚的是茄门,需3~5天,其次是大同早三和83—171,需2~4天,其它均为2~3天,品种间的极端差异为3天。达标准发芽率需时间最长的是83—60,需7~9天,最短的是上海圆椒,需3~4天,其它居4~6天之间,品种间极端差异为6天。可见,甜椒品种间开始发芽早晚的差异小于开始发芽后发芽速度的差异。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自开始发芽到发芽率达标准发芽率这一期间内,催芽天数和发芽率有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两者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大小反映了该品种开始发芽后发芽速度的快慢,回归系数越大说明发芽快,反之则发芽慢。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回归方程回归系数间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各品种种子发芽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各品种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如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上海圆椒发芽最快,其次为茄门,最慢的是83—6 0。该结果和表5的统计结果相同。 小结 一、通过本试验明确了甜椒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32C,在此条件下,既不影响甜椒的发芽率,也不影响其发芽势。品种间种子发芽适温稍有不同,而无大的出入。 二、甜椒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在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平均约为10.SC左右。品种间对高科的反应不同。37C条件下部分品种可较好发芽,而有的品种已受严重抑制,40oC则严重抑制所有品种的发芽。因此,实际工作中催芽温度不可高于35“C。 三、在适温(25~32”C)条件下,甜椒品种间种于发芽速度有差异,表现为开始发芽的早晚和达到标准发芽率所需时间的长短。发芽速度的差异大于发芽早晚的差异。 四、由于发芽最低温度在供试品种间无差异,那么在不高于适温的条件下,各品种开始发芽的早晚及发芽的快慢的差异主要是由所需有效积温的不同引起的。 五、综合开始发芽的早晚和发芽的快慢可以看出各品种的发芽特点,‘上海圆椒’发芽早而且集中;茄门发芽晚而集中】83—60开始发芽并不晚,但发芽不集中,需要时间较长;其它供试品种的发芽情况介于上述三者之间。这同我们多年实际工作中所发现的情况相符。甜椒不同品种种子的发芽温度及发芽速度@张宝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杨桂梅$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郭家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辣椒新品种‘中椒506号’
作者:张正海;李银国;曹亚从;于海龙;冯锡刚;吴华茂;张宝玺;王立浩
关键词:辣椒;中早熟;露地栽培;设施栽培;品种
-
辣椒新品种‘中椒306号’
作者:张正海;李银国;曹亚从;于海龙;冯锡刚;吴华茂;张宝玺;王立浩
关键词:辣椒;中早熟;露地;设施栽培;品种
-
内蒙古地区辣椒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作者:于海龙;靳远;周黛媛;张正海;曹亚从;吴华茂;冯锡刚;张宝玺;王秀芝;崔聪聪;王立浩
关键词:辣椒;种质资源;分子标记;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
-
螺丝椒新品种‘中椒409号’
作者:曹亚从;张正海;于海龙;冯锡刚;张宝玺;王立浩
关键词:辣椒;一代杂种;抗病;辣椒轻斑驳病毒;品种
-
螺丝椒抗病新品种‘中椒209号’
作者:曹亚从;张正海;于海龙;冯锡刚;张宝玺;王立浩
关键词:辣椒;抗病;一代杂种;品种
-
"十三五"我国辣椒育种研究进展、产业现状及展望
作者:王立浩;张宝玺;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冯锡刚
关键词:辣椒;遗传育种;产业布局;研究进展
-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聚合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抗性基因(L4)及马铃薯Y病毒抗性基因(Pvr4)的甜椒自交系
作者:于海龙;王立浩;张宝玺;张正海;曹亚从
关键词:辣(甜)椒;PMMoV;PVY;分子标记辅助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