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周年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立成

作者: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轮作;施肥模式;氮素吸收;养分管理;产量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4 年 04 期

页码: 181-1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体系周年氮素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长期定位试验中菜-菜-稻轮作和菜-菜-菜轮作各季作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2种轮作体系分别采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2种施肥模式,于2020—2022年对各季作物氮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和轮作下各季作物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及其对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轮作周年内菜-菜-稻轮作方式下推荐施肥模式第二季作物(芥菜)和第三季作物(水稻)氮素年均吸收积累量为415.71 kg/hm~2,显著高于习惯施肥模式(381.43kg/hm~2)。第一和第二轮作周年,不同轮作施肥方式下四季豆作物的氮素收获指数为0.61~0.65,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推荐施肥处理水稻作物氮素收获指数分别为0.72和0.73,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处理(0.62和0.62)。通过各季作物氮素吸收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推荐施肥处理能够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率。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79)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47),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56)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36)。因此,推荐施肥处理作物的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习惯施肥,该施肥模式有利于菜-菜-稻轮作方式实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分类号: S511`S63

  • 相关文献

[1]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的影响及灰色预测模型研究.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姚建族. 2023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 张立成,李娟,李志辉,赵思毅,章明清. 2021

[3]重金属胁迫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张巧萍,郭斗斗. 2013

[4]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下的水稻产量效应. 郑秋玲. 2004

[5]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杨蕊菊,马忠明. 2015

[6]稻麦复种条件下麦秸还田的产量效应和应用技术. 朱学谦,王伟中,汪明,刘洪杰. 1988

[7]辽西半干旱区水肥耦合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聪翔,孙文涛,孙占祥,宫亮,隋世江. 2008

[8]关于我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的思考. 曹仁林,贾晓葵. 2002

[9]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西芹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张洁瑕,刘树庆,宁国辉. 2009

[10]高粱“赤杂28”综合农艺栽培措施的产量效应分析. 成慧娟,王岩,葛占宇,王立新,严福忠,张姼,隋虹杰. 2013

[11]牡丰牌水稻壮秧剂(南方型)配方试验研究. 张星哲. 2004

[12]花生规范化栽培密度与肥料产量效应及优化配置研究. 王华松,张伟,王才斌,成波,张礼凤,郑亚萍,孙秀山. 1999

[13]丰华占和粤香占对水肥互作的产量效应. 樊小林,梁新松,周少川. 2005

[14]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2010

[15]垄作春小麦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效应研究. 邓忠,黄高宝,仵峰,范永申,赵财,罗珠珠,辛平. 2006

[16]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 卞倩倩,王雁楠,陈金金,乔守晨,胡琳琳,尹雨萌,杨晓平,杨育峰. 2022

[17]安徽省沿江棉区皖棉1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路曦结,阚画春,何团结,程福如,叶绪江,韩文兵,郑曙峰. 2000

[18]保护性耕作农户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汤秋香,李少昆,谢瑞芝,章建新,高世菊,林涛,柏军华,刘国庆,谭海珍,金亚征. 2008

[19]蓖麻营养纸袋育苗移栽技术及产量效应研究. 王宏伟,郭志强,李红玉,曹越,张宏斌. 2005

[20]和田冬小麦播期与播量效应研究初探. 张鹤云,韩艺霞,吾加阿不都拉.依干白地,雷钧杰.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