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鳇鱼人工繁育与杂交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伟志

作者: 潘伟志;王鹏;赵春刚;叶继丹;尹家胜;陈军;蒋树义;叶国富;马洪啸;王春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史氏鲟;达氏鳇;人工繁殖;杂交技术

期刊名称: 水产学杂志

ISSN: 1005-3832

年卷期: 2003 年 16 卷 01 期

页码: 10-17

摘要: 对达氏鳇、史氏鲟人工繁殖时通过水流刺激 ,在水温 8~ 1 3℃下 ,以DOS (自行研制 )进行 2~ 3次的注射催熟 ,再注射自制的类固醇激素 1 7α-羟基 - 2 0 β双羟基孕酮(以下简称 1 7α- 2 0 βp) ;在水温 1 6~ 1 8℃利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 ,诱导达氏鳇、史氏鲟排卵 ,排精。效应时间 8~ 1 8h,获得催产率 1 0 0 %、受精率和杂交受精率 90 %的效果。采用全人工饲料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 ,并获得 86 7%开口成活率和 73 4%的苗种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开口率和成活率的目的。观察鲟鳇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发育状况。生长曲线表明 :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 ,50日龄前增长缓慢 ,50~ 1 0 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 1 0 0d饲养 ,平均体长达 2 8 3cm ,平均体重达 69 7g。

分类号: S961

  • 相关文献

[1]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 潘伟志,尹家胜,赵春刚,叶国富. 2001

[2]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王巍,朱华,胡红霞,田照辉,董颖. 2009

[3]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牛翠娟,胡红霞,罗静,李陈. 2010

[4]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刘红柏,张颖,杨雨辉,叶继丹,孙大江. 2006

[5]浅论水稻杂交技术的改进. . 2010

[6]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宋聃,张颖,吴文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2017

[7]达氏鳇稚鱼感觉器官在摄食行为中的作用. 胡佳,李艳华,王成友,邹远超,危起伟. 2017

[8]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及其杂交种种质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孔杰,李世凯,王金乐,曾诗雨,刘霆. 2020

[9]中国达氏鳇野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户国,程磊,马波,孙大江,王斌,刘晓勇,柳淑芳,张颖. 2018

[10]黄萎病菌诱导下的陆地棉高抗黄萎病品种SSH文库的初步构建. 王升正,齐放军,简桂良. 2009

[11]大豆整体去雄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韩冬伟. 2010

[12]黄秋葵杂交制种技术. 李雪,张海燕,赵泰然,徐海钰,孙凯,朱国民. 2017

[13]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于萍,王加启,卜登攀,刘开朗,李旦,赵圣国,魏宏阳,周凌云. 2009

[14]大豆有性杂交技术初探. 王桂梅,冯高,邢宝龙,刘飞,张旭丽. 2012

[15]大白菜穴盘育苗高产稳产杂交制种技术. 赵美华,赵军良,赵俊,巫东堂. 2015

[16]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 刘洋,鲁翠云,李超,程磊,吴文化,赵元凤,孙效文. 2015

[17]达氏鳇血细胞的组成、发生及吞噬功能研究. 刘霞飞,杨合霖,丰超杰,吕伟华,张颖. 2022

[18]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 陈新民,李学渊,陈孝,孟繁华,崔淑兰. 1998

[19]云南高原内陆瑞丽甘蔗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董立华,周清明,段惠芬,杨李和,安汝东,桃联安,经艳芬. 2007

[20]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胡佳,汪登强,危起伟,沈丽.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