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圣法

作者: 李圣法;严利平;李长松;胡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鱼类组成特征;鱼类群聚;东海北部;环境因子;聚类分析;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04 年 28 卷 04 期

页码: 384-3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1997-2000年东海北部(29°30′~33°00′N,122°30′~128°00′E)四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选取生物量占总生物量90%的前27种鱼类,运用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法,研究了东海北部鱼类组成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东海北部鱼类组成可分为三个群聚类型,即近海群聚、较深海域群聚和外海群聚。近海群聚的主要种类有凤鲚(Coilia myst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较深海域群聚的主要种类有鳀(Engraulis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等;而竹(竹夹)鱼(Trachurus japonicus)、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黄鲷(Taius tumifrons)、水珍鱼(Argentina kgoshimae)、日本海鲂(Zeus fober)、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remtrionalis)等为外海群聚的主要种类。同时分析了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等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聚的关系,表明影响鱼类群聚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底层盐度。不同群聚间的种类分布是重叠交错的,并没有明显的群聚边界,但密集分布海域各异,不同群聚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种类组成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分类号: S931

  • 相关文献

[1]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拒马河北京段河流健康评价. 袁立来,王晓梅,杨文波,陈咏霞,丁放,李东浩,王银肖. 2021

[2]万山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戴明,刘华雪,吴风霞,巩秀玉,廖秀丽,黄洪辉. 2019

[3]披碱草属野生居群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祁娟,曹文侠,闫伟红. 2013

[4]海陵湾网箱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苏家齐,朱长波,张博,陈素文,李婷. 2022

[5]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严利平,胡芬,凌建忠,李圣法. 2006

[6]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刘勇,严利平,程家骅. 2006

[7]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Ti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万瑞景,黄大吉. 2002

[8]东海、黄海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刘勇,程家骅. 2015

[9]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刘勇,严利平,胡芬,程家骅. 2005

[10]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变化. 纪炜炜,李圣法,陈雪忠,阮雯,周进. 2015

[11]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李惠玉. 2009

[12]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鳀鱼卵和仔稚幼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万瑞景,黄大吉,张经. 2002

[13]烟草青枯病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防治探讨. 平新亮,何念杰,林媚,王燕斌,温明霞,冯先桔,蔡文. 2009

[14]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地理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 李晓华,李铁军,张俊生,邹桂霞,杨秀荣. 2000

[15]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刘建. 2002

[16]西鄂尔多斯濒危植物半日花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陈育,杨劼,张璞进,张雷,清华,赵利清. 2013

[17]贵州绥阳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向燕,关梅,王金乐,李建光. 2014

[18]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向燕,李建光,关梅,王金乐. 2012

[1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土壤温度水分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马力,王辉,杨林章,夏立忠,李运东. 2014

[20]4种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比较. 赵统利,朱朋波,邵小斌,陈翠竹,刘兴满.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