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Ⅱ.种肥水药对主要病虫、天敌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罗盛富
作者: 肖永和;黄志农;孟建舒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1989 年 03 期
页码: 37-40
摘要: 近年来,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日益严重,尤以纹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威胁更大。稻田施氮量增加、肥水管理失调和化学农药施用过多是引起病虫猖獗的重要因素。胡建章等(1986)报道.害虫种群密度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大,白背飞虱高氮区(20公斤)比中氮区(10公斤)、低氮区(5公斤)和不施氮区每丛禾分别多20—26头、23—126头和144.8头。何明等(1986)研究,纹枯病的病指,亩施纯氮20公斤比亩施纯氮15、10、7.5、5公斤的分别增加1.85、4.91、5.63、6.73。目前,肥水管理对病虫的调控效应已引起广大植保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明确种、肥、水、药4个可控因子对水稻主要病虫、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为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配套提供依据。 一、记验方法 本试验干1987—1988年在益阳天成境乡李家坡村进行。选用*(2’)正交表安排品种、施氮量、灌溉方式、施药时期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重复3次,益设对照。分早、晚稻两季进行。早稻试验田肥力中等偏上,面积1.13亩;晚稻试验田肥力中等,面积三.34亩。小区面积0.02市,四周用田泥做埂。 1.供试品种 早稻为81—70(八;)、292选2(A。*晚稻为湘晚舢1号(A;)、威优35(A。)。株行距为13.3 X 20.0厘米。 2.施氮最 1988年施氮处理为负施纯氮5公斤(CK)、8公斤(B;)、13公斤(B。)。1987年施氮处理为以施纯氮16公斤(CK)/12.5公斤(B;)、16公斤(B。)。以总氮量5公斤作基肥,其余部分在插秧后4天作追肥。 3.施药时期 早稻分别在分类盛期(C;,移栽后20天)和孕穗初期(C。,移栽M26天)施药。,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1包十杀虫双水剂Zo克;晚稻分别在分禁末期(C;,移栽后29天)和孕穗期(C。,移栽后40天)施药,分攀末期每由用井岗霉素粉剂1包,孕穗期每亩用井岗霉素粉$JI包十扑虱灵(APPlaud)?0克,8月 10日用杀虫双水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一次。以全生育期不施药为动照。 4.灌溉方式 分数初期至乳熟期,采用长期淹水(D;,保持水层1而十ig右。>与长组湿润(D:,灌跑马水,不干裂)两种灌溉方式。 5.病虫和天敌的调查 按全国制定的测报办法,在各病虫发生。高峰期调查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虫口密度及病害率。水稻收割时分小区单打、单瞄、测产。 二、结果与分析 1.种肥水药对水稻主要病虫、天敌和产量的影响 4个早、晚稻ot试品种(组合),2年3季的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IJ纹枯病:不同品种(组合)在发病程度L有差别,早稻8.l—70的病指平均为22.23,比292选二的高13.07;杂交晚稻威代35的病指平均为22.78,比湘晚釉1号的高2.77o 不同品种(组合)的病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如以乳熟期的病指进行比较,1987年杂交晚稻威优35oft&纯氮15公)f响病指为34.45.比亩施纯氮12。5、10公斤的分别增加17.95和17.o5I 1988年早稻8]一70亩施纯氮13公斤的病株率为34.53%,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分别增加16.27%和?0..6二%已不同施药时期,效枯病发病差异明显。lops年早稻81—7D分菌感斯施药的小区一平均病株率为41.70%,比手穗初期施药个区的3.79 %增加12.32%。1988年杂交晚稻成优35分率末期施药的小区,平均病指为9.93,与孕租期施药小区的N.’9接近。湖晚制豆 号分经末期施药小区的病指平均为10.41,比孕穗期施药小区的吕.14增加2.27。不同灌溉方式对纹枯病的影响,总的趋势是肝期淹水区大于长期湿润区.1987和1988年前者比后者病指分别高0.5—5.15和1.5一8i4。 (2)稻飞虱:不同品种(组合)在相同氟量下,虫口密度有差异。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虫口密度,早稻292选二每百丛禾为3725.0头,比81—70的高0.22倍,晚稻成优35的比湘晚釉19的高0.92倍。施氮量对稻 38飞虱种群数最的影响,尽管在年度和品种之.陶呶蜃不何加但总的趋势是稻飞虱发生量随施范量的提高而增加。1987年晚稻稻飞虱属中等偏轻发生年,高峰期的虫口密度,成优%西施纯氮15公斤的小区,百丛禾有虫677头,比有施纯氮12.5、10.0公斤的分别多29头和126.5头。1988年早稻稻飞虱属大发生年,施氮各处理之间的虫量差异明显。早稻81—70&施纯氮13公斤的小区,百丛未有虫4708头,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分别增加工.14倍和0.12倍9 292选二亩施纯氮13公斤的小区,百丛禾有虫4862头,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分别增加0.87倍和二.69倍。施药对稻飞虱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湘晚釉1号孕穗期施用扑虱灵的百丛禾虫量为604.7头,未施的为2404.7头,后者是前者的4.0倍;威优35孕德期施用扑虱灵的百丛禾虫量为598.7头,未施的为2970.7头,后者为前者的4.96倍。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百丛禾虫量,长期淹水区比长期湿润区平均减少570.3只,但从分析结果看,除1988年晚稻试验达显著水平外,其余两季试验差异均不显著。 《3)稻纵卷叶螟:据第二代和第四代为害定局后调香,不同品种和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间的卷叶率和幼虫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不同的处理,卷叶率和幼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早稻81—70 ig施纯t13公斤的小区.卷叶率为0.69%,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分别高0.29%和0.37%。晚稻湘晚舢五号亩施纯氮13公斤的小区,平均每亩有幼虫2031.3头,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分别增加525.3头和1048头;威优35亩施纯氮13公斤的亩幼虫量为1472.0头,分别比亩施纯氮8、5公斤的增加760头和1136头。不同施药时期,卷叶率差异明显,早稻81—70、292选2在分群盛期施药的卷叶率比孕穗初期施药的分别高二.27倍、二.0倍。 (4)二化螟:从第一代娱害的调查结果来看,早稻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量处理的螟金存在英译,但表异不显经’,不同施药时期的螟害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稻别一地,、绸W伊德初期施药的螟害率分别为人代/椰洒%,比分襄盛期施药的分别高功.5倍租IB4倍.不同品种在不同灌溉方式一F..唤奇率是长期湿润区高于长期淹水区。、早稻81—70。2 92选2长期湿润区的螟害率分别为人3L%和O。8引6,比长期淹水区的分别高1.2倍和个3倍。 人5)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赌):在早础间,这两种天敌发生量较小,百丛禾只有蜘蛛35一120头。在晚稻田的分布情况与稻飞富基本相似。,不同品种上天敌发生量否同,·一般分布在杂交稻威优35上的虫口密度比常批稻湘晚釉l号的高0.14$和0J3信 在不同施氮量下。天敌分布密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1987年,我们在晚稻稻飞虱发生高峰期调.查,威优35亩施纯氮15公WI MWe~.-IWW-’FW””M.x--7“”””t“—一一t Mto 一MMFy—一e4斤。百从未有蜘蛛、黑肩绿盲扰420头.比亩施纯氮12.5、10公斤的分别多41头$176头:湘晚制1号负施纯氮15公斤,百丛木有蜘蛛。黑后绿盲馆436头,比激施纯氮10公斤的多218头,与历施纯氮12.5公斤的接近。从两年试验结果看。早稻长期湿润灌讨区的天敌发生量高于长期淹水区,而晚稻则是长期淹水灌溉区高于长期湿润区。不同施药时期比较,天敌虫口密度以分菜末期施药的为最高,百丛蜘蛛一;黑肩绿盲蟋架计522实,比孕穗期施药的增加2.6倍。 (6)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组合)的产量有差别。一般杂交稻的一产最高于常规稻。1987、1988年威优35各小律的平均产量,折合水产分别为522.9公斤和407.1公斤,比湘晚制1号分别增加8.1%和ti沪4比两年试验结果一致表明,中氮(8—12.5公)f)处理比高氮(13一15公斤)。低报(5公斤)处理增产,其增产幅度因年度和品种(组合)不周而异。1987年测产.威优35亩施纯氮12.5公斤的,亩产531.9公斤,比亩施纯氮15公斤的增产2.35%。1988年以市施统结8公斤例’‘最为足以、个精U一70亩产4叮J公斤L比炎雄威13卜方公厅前分别增产年91%郝8.马石,2的选2一街炳轩:9公斤。比亩施细氮消SM的精嵋矿动黝和12.8%。跤稻威优流商产招及3公斤:比亩施纯氧13一阶的分别增产Z4。缓和7.二9%,湘晚税三号亩施细貌8公开动比亩施纯海13、5公斤的分别增产i.96 %和1。昌7$。在相同氮量下.长期滩水区的产量高于长期湿润区的产辰。1987年。晚稻成份3\、湘晚舢二号长期滩水区亩产分别为夷6*哈斤和472.91公斤。。。比长期湿润区分别增产6.21发和2.82%。;1988年,早稻$1—70.、393选.2长翊滩水区阿产分别为421.6公斤和410.8公斤。比长期湿润区.分别增产师.拈%和1J3%,威优3 5 ISM淹水区成7k为什1/公斤,此长的湿润区增产2上3%。 2.种肥水药对主要病虫、天举和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上述讲种(AI、一施氮以下.人施药时期(C)、灌溉方式(D)4W$2水平的正需稣验资料进行统汁分析,在 晚稻试验获得如下结果。 ”;工工)”种、肥、水。药4个可控国于对产量、效枯病、二亿螟、稻纵卷叶唤、稻飞虱和稻田天敌的综合效应。在至搞上。品种对纹枯病、精纵卷叶螟的生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1了.90”“MO.0旷“);施氮量对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产一量的主效应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厂值分别为37.02““、23.33””、10.29””和8.64勺;施药时期对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主效应达到极取若水平(F值分别为]25.85”“。20.00“于20.59“?h 灌溉方式对纹枯病。二化螟的主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21…以~和8.81””。在晚稻上,这敌对产量的生效应达到极显落水平(厂一ac.ar夕)。十施绕反对散状病、稻飞虱、稻纵卷时螟和产量的主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了值分别为18,12“”、18.70”“、16.IFI“”和9.10””); ag施药时期对稻飞虱、黑肩绿有铺、产量的了。效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135.94””、6.95”、18.44””);灌溉方式对稻飞虱的主效应达显著水平(F=4.64“)。 (2)种、肥、水、药4因素2水平间的优化组合:从两年的试验结果来看,施氮量均以每亩施纯氮8公斤为最佳,施药时期以孕穗初期为好,灌溉方式以长期湿润的优于长期淹水的。 三、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4因素不同处理的产量和病虫种群密度及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j 其差异因年度和品种(组合)不同而不同。病虫中等偏轻发生年差异小,大发生年差异大。在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对害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由于品种抗(耐)性的差别而存在差异。在同一品种条件下。纹枯病和几种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危害程度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在相同氮量下,不同灌溉方式对主要病虫和)一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在长期淹水区,纹枯病发生较重,但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期淹水区的产量比长期湿润区的增加1.93—10.23%,平均增加4.69%。其增产原因,据陈学斌等的研究材料报道ti988年).在长期淹水、长期湿润、间歇灌溉等三种不同灌溉方式下,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备,民期淹水比长期湿润、间歇灌溉分别高36.84%和26.41%,氮的挥发、淋溶损失率长期淹水比长期湿润和间歇灌溉分别减少24.4*和13.1%,氮的利用率分另提高7.31%和10.62%。这说明长期淹水能提高氮素化肥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产量。施药时期对产量、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和黑肩绿盲馆的主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纹枯病在分率盛期与孕穗初期施药有显著差异,而分捷末期与孕穗期施药差异不显著,说明防治此病以分蒸末期至孕穗期施药为佳。 稻田主要病虫和天敌的发生受多因子的影响。从两年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纹枯病和几种主要害虫的种群密度均随氮量的提高而增加,而产量在施氮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目前在水稻生产上为了确保)“量,通常采取多施氮素化肥的对策。但施肥过量,不仅达不到增产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可控因素调节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失调,导致病虫大发生。因此,在当前生产上,选用高产、优质、多抗良种,增施有机肥,控制施氮量,配合施磷、钾肥,搞好控水晒田,是确保水稻稳一高产和控制病虫发生为害的有效措施。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Ⅱ.种肥水药对主要病虫、天敌和产量的影响@罗盛富$湖南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肖永和$湖南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黄志农$湖南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 @孟建舒$养阴县农业局植保站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作者:李向辉;文吉辉;黄志农;马国辉
关键词:水稻;种植方式;纹枯病;发生危害
-
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张玉烛;赵正洪;朱国奇;黄志农;方宝华;陈恺林;刘洋;吉辉
关键词:
-
水稻牛蛙生态种养对稻飞虱防效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玉烛;黄志农;陈恺林;刘洋;朱国奇;方宝华
关键词:水稻;牛蛙;生态种养;稻飞虱;天敌
-
“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对水稻害虫、天敌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玉烛;朱国奇;刘洋;陈恺林;黄志农;李超;方宝华
关键词:绿色生产技术;水稻;害虫;天敌;产量
-
昆虫性信息素对辣椒斜纹夜蛾的控害作用
作者:黄志农
关键词: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性诱剂;辣椒;诱捕效果
-
水稻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刘功朋;张玉烛;黄志农;刘洋;朱国奇
关键词:水稻害虫;生态防控;现状及前景;综述
-
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小菜蛾
作者:黄志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