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国

作者: 杨国;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李城德;杨桂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大豆;沿黄灌区;连作障碍;品质;产出效果;生态效益

期刊名称: 甘肃农业科技

ISSN: 1001-1463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43-49

摘要: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分类号: S532`S565.1

  • 相关文献

[1]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展对策. 乔蕊清,卫云宗,张松令,刘新月,丁国庆. 2003

[2]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展对策. 乔蕊清,卫云宗,张松令,刘新月,丁国庆. 2003

[3]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定位与发菜对策. 乔蕊清,卫云宗. 2003

[4]上市公司R&D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实证分析. 王玉春,郭媛嫣. 2008

[5]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产出效果分析. 陈光荣,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2013

[6]不同蚯蚓粪施用量对连作黄瓜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冯腾腾,黄怀成,陈飞,樊继德,魏猛. 2018

[7]不同肥料处理对重茬蒙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文剑,吴湾,杨晓亮,刘培京,张斌,王飞. 2017

[8]沿黄灌区玉米套种针叶豌豆栽培模式研究. 唐文雪,杨思存,马忠明. 2009

[9]陇中沿黄灌区胡麻宽幅匀播条件下肥料适宜用量研究. 刘广才,马彦,姚雪竹,于涛,袁容敏,许德蓉. 2021

[10]甘肃沿黄灌区主栽春小麦品种(系)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陈琛,袁俊秀,刘风,王炜. 2020

[11]沿黄灌区早熟春甘蓝品种比较试验. 冯会文,焦堂国,陶兴林,陈彩霞,闫积卓,朱惠霞,刘明霞. 2019

[12]甘肃省沿黄灌区甜瓜种植区Cd残留初步调查. 孔维萍,程鸿. 2016

[13]甘肃沿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成因. 杨思存,车宗贤,王成宝,霍琳,姜万礼. 2014

[14]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舒乔生,谢立亚. 2000

[15]大菜子沟村种植沙棘综合效益的调查. 徐永昶. 2006

[16]稻田生态养殖青虾技术. 冯亚明,杨智景,顾海龙,邹凤芳. 2018

[17]丘陵坡地种植紫花苜蓿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前景分析. 刘亚柏,储国良,丁剑英,付反生,王敬根. 2001

[18]论草牧业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 方精云,景海春,张文浩,高树琴,段子渊,王竑晟,钟瑾,潘庆民,赵凯,白文明,李凌浩,白永飞,蒋高明,黄建辉,黄振英. 2018

[19]基于经济和生态视角的民勤县种植结构效益对比分析. 高雅灵,林慧龙,陈磊. 2019

[20]兰溪红壤区食用笋的研究. 柴锡周,傅庆林,罗永进,赵禄祥. 199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