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异瓢虫对葡萄斑叶蝉的捕食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双

作者: 宋双;姜彩鸽;赵亚楠;王国珍;张怡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多异瓢虫;葡萄斑叶蝉;捕食作用

期刊名称: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ISSN: 1004-7360

年卷期: 2019 年 04 期

页码: 41-44

摘要: 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对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为N_a=1.1413N_t/(1﹢0.0165N_t)。多异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69头。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葡萄斑叶蝉成虫头数增加,而在25~35℃呈相反的趋势,以25℃下的捕食量最大,捕食率达89%。在种内干扰条件下,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捕食作用率E逐渐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194P~(-0.7831)。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加,多异瓢虫和葡萄斑叶蝉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加,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分类号: S476.2`S436.631.29

  • 相关文献

[1]多异瓢虫和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孔琳,李玉艳,王孟卿,刘晨曦,毛建军,陈红印,张礼生. 2019

[2]多异瓢虫成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 巫鹏翔,欧阳浩永,徐婧,张蓉,何嘉,张润志. 2016

[3]新疆棉田蓟马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类筛选与控害功能评价. 党雯雯,刘冰,褚栋,陆宴辉. 2023

[4]葡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的筛选. 沙月霞,樊仲庆,王国珍,李晓. 2011

[5]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斑叶蝉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白耀栋,朱燕芳,王元元,郝燕. 2021

[6]葡萄上二种常见叶蝉的识别. 张君明,虞国跃. 2020

[7]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栾丰刚,郑伟华,李芳,热孜万古丽·加马力,米日古丽·热合木都,马德英. 2006

[8]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的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 郝敬喆,范咏梅,张新,潘明启,孙锋,赵荣华,白世践,张付春,竞中梅,张新华. 2011

[9]黄板对葡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诱杀效果. 王惠卿,吉艳玲,杨玮,曾继勇,范咏梅. 2007

[10]微小昆虫自动计数软件在葡萄斑叶蝉监测中的应用. 刘钰燕,高灵旺,张怡,王国珍. 2013

[11]杀虫剂混配五种增效剂防治葡萄斑叶蝉初报. 张新,范咏梅,郝敬喆,潘明启,孙锋,赵荣华,白世践,竞中梅,张新华,张付春,翟艳萍. 2011

[12]植物源杀虫剂对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英文). 周莹莹,李燕,付学池,刘钰燕,陈展,陈建,赵荣华,刘启山,张怡,高灵旺,王琦. 2015

[13]几种生物农药防治葡萄斑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 郝敬喆,范咏梅,王惠卿,吴玉华,张娟,张明智. 2007

[14]葡萄斑叶蝉为害与葡萄叶片有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范咏梅,姜新丽,郝敬喆,刘新志,王惠卿,吴玉华,张娟,张明智. 2008

[15]植物源杀虫剂对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 周莹莹,李燕,付学池,刘钰燕. 2014

[16]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的防效. 郝彦俊,王锁牢,王剑,李广阔,李号宾,范咏梅. 2004

[17]田埂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 李雪玲,罗延亮,李辉,谢欣,马若涵,刘永建,王佩玲,陆宴辉. 2019

[18]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黄庆超,戴长春,张建萍,陈静,陆宴辉. 2020

[19]八种除草剂对多异瓢虫不同虫态的安全性评价. 谢欣,戴长春,薛正轩,刘佳美,李辉,王佩玲,陆宴辉. 2020

[20]植物源杀虫剂对棉蚜毒力及多异瓢虫的安全性评价. 刘佳美,刘冰,王佩玲,陆宴辉.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