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两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新安

作者: 王新安;马爱军;陈超;杨志;曲江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野生群体;形态学差异;分析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08 年 39 卷 06 期

页码: 117-1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2种不同地理种群七带石斑鱼进行14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方法,比较了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t-检验结果表明,2群体在14个性状中有12个性状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0.01),1个性状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9.873%、25.091%和16.875%,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804%,2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态势,形成两个不同的类群,2群体在主成分1轴上的差异较在主成分2轴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主成分1主要由经t-检验差异指标数量多和差异程度大的性状组成。判别分析表明,2个七带石斑鱼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七带石斑鱼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差异系数(C.D)计算的结果表明,尽管2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主成分分析、t-检验和判别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分类号: S917.4

  • 相关文献

[1]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马甡. 2007

[2]不同季节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群体形态学差异性. 靳少非,陈瑛婕,樊伟,张衡,郑仰桥,汪永春. 2018

[3]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任泷,吴金明,宋文,张家波,张沙龙,危起伟. 2014

[4]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幼鱼在封闭循环水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宋振鑫,陈超,吴雷明,李炎璐,王鲁,翟介明. 2014

[5]盐度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生长的影响. 赵明,陈超,柳学周,庄志猛,徐永江,薛宝贵,杨志,王妍妍,曲江波. 2011

[6]七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钟声平,陈超,王军,刘志鸿,柳淑芳,朱玲,庄志猛. 2010

[7]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 刘滨,刘新富,曾霖,孟振,刘江春. 2016

[8]七带石斑鱼繁殖群体“突眼”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陈超,程波,于宏,王印庚,杨志. 2010

[9]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酶活性的影响. 姜静,田永胜,翟介明,陈松林. 2014

[10]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翟介明,奥谷 亮,大田 智. 2014

[11]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陈超,赵明,柳学周,王鲁,杨志,郭瑱. 2011

[12]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孔祥迪,陈超,李炎璐,贾瑞锦,于欢欢,翟介明,刘江春. 2014

[13]七带石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廖光勇,区又君,李加儿,陈超,庄志猛. 2011

[14]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刘莉,陈超,孔祥迪,李炎璐,于欢欢,翟介明,庞尊方. 2017

[15]七带石斑鱼仔稚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征. 区又君,廖光勇,李加儿,苏慧,陈超. 2013

[16]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陈超,施兆鸿,薛宝贵,王鲁,李炎璐,吴雷明,曲江波,马爱军. 2012

[17]七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吴雷明,陈超,翟介明,李波,庞尊方,马文辉,孙芳芳. 2011

[18]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林利民,翟介明,奥谷亮,大田智. 2015

[19]七带石斑鱼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成熟肽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 陈圣毅,刘新富,徐永江,刘芝亮,柳学周,史宝,王妍妍. 2013

[20]七带石斑鱼胚体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谢菁,区又君,李佳儿,何永亮,陈超.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