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小叶满江红内生真菌与古菌的发现及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群落组成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坚

作者: 陈坚;郑伟文;郑益平;陈彬;郑斯平;朱炳耀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满江红;真菌;古菌;高通量测序;群落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1674-7968

年卷期: 2019 年 011 期

页码: 2063-20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生植物满江红(Azolla)是一种具代表性的植物和蓝细菌的共生体.利用常规技术,可以发现固氮蓝细菌和众多细菌栖居于满江红的叶腔中.本研究旨在应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满江红微生物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揭示叶腔中真菌和古菌的存在.以新鲜健康的小叶满江红(A. microphylla, IRRI accesion No. 4018)萍体为材料,对从120个叶腔中分离到的250个微生物样本进行荧光显微镜和电镜的镜检,在230个样本中发现了真菌状的结构特征,包括了菌丝,子囊,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担子等结构.80%的真菌状结构可以定位于第七片至第十五片叶的叶腔中,且叶龄越大,被检出的真菌数量越多.86%的样本检测为古菌阳性,但其丰度与叶龄无关.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满江红体内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67.39%),拟杆菌门(Phragmoplastophyta)(31.72%),担子菌门(Cordycipitaceae)(0.56%),虫菌门(Entomophthoromycota)(0.33%) 4个真菌门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9.68%)为主的两2个古菌门共存.本研究结果表明满江红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比我们原先想象的复杂得多,也再次证明满江红是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颇具价值的模式植物.

分类号: S917.3

  • 相关文献

[1]川皖地区浓香型白酒窖底泥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李文芳,王海英,张文学,邓宇. 2013

[2]川皖地区浓香型白酒窖底泥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李文芳,王海英,张文学,邓宇. 2012

[3]水井坊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DGGE分析. 王海英,张文学,施思,范鏊,邓宇. 2012

[4]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中古菌群落垂向分布研究. 陈烨,张玉,甄毓,米铁柱,贺惠,王勋功. 2017

[5]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青藏高原茶卡盐湖微生物多样性. 张欣,刘静,沈国平,龙启福,韩睿,朱德锐. 2017

[6]青海湖微生物群落的共生模式. 石晴,韩睿,邢江娃,李永臻,沈国平,永胜,朱德锐. 2019

[7]金华猪和长白猪粪便微生物移植小鼠的肠道古菌结构分析. 肖英平,王军军,李天天,唐标,何祥祥,李开锋,杨华. 2017

[8]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甄毓,贺惠,傅亮,刘乾,毕乃双,杨作升. 2018

[9]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动态变化. 刘清术,孙继民,周建群,李鸿波,袁隆平. 2018

[10]川渝养殖场沼气工程运行状况与沼液生物学特性研究. 蒋滔,王冰,韦秀丽,刘科,肖璐,郭萧. 2021

[11]结合态氮对满江红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陈坚,陈彬,郑斯平,郑益平,朱炳耀,郑伟文. 2020

[12]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研究. 汪茜,冯重阳,张金莲,宋娟,袁照年,黄京华,陈廷速. 2018

[13]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对施肥的响应. 聂三安,王祎,雷秀美,赵丽霞,林瑞余,王飞,邢世和. 2018

[14]自然水体生物膜中真菌结构与组成特征. 李明,梅迎春,李忠和. 2018

[15]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沼液中发酵微生物的多样性(英文). 王旭辉,徐鑫,宝哲,王卉,叶凯,李冠,邓宇. 2019

[16]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沼液中发酵微生物的多样性(英文). 王旭辉,徐鑫,宝哲,王卉,叶凯,李冠,邓宇. 2019

[17]基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真菌结构和功能预测. 马建华,杨波,刘畅,王彦,马琨. 2023

[18]有机肥与生物炭对新疆盐碱沙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顾美英,唐光木,张云舒,黄建,张志东,张丽娟,朱静,唐琦勇,楚敏,徐万里. 2023

[19]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砂姜黑土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马垒,赵文慧,郭志彬,王道中,赵炳梓. 2019

[20]基于高通量测序探究东北粳稻储藏期间真菌群落的演替. 李欣蔚.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