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研究——抗源库群体改良效果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蒋国樑

作者: 蒋国樑;吴兆苏;陈兆夏;黄德崇;肖庆璞;陈怀谷;朱涵;方毅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基因库;群体改良;抗赤霉病性;农艺性状;表型轮回选择;雄性不育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1992 年 25 卷 06 期

页码: 30-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从小麦抗赤霉病的抗源库中,表型转回选择选出RC0、RC1、RC2、RC3等群体,进行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抗病性因轮回选择而显著提高。发病穗数和发病率逐轮降低,发病株中发病小穗数也显著减少,平均海轮减少20%左右。群体中抗病植株的频率有增大趋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等农艺性状也得到显著改良。千粒重有所降低。群体遗传变异得到较好保持。从基因库中选出抗性增强、农艺性状改善的优良单株机率明显增大。在进一步的轮回选择中,可对抗性改良的同时,对其他农艺性状进行选择,以期改良群体的综合性状。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抗赤霉病小麦基因库群体的抗性分析. 黄德崇,汪志远,赵文俊,刘宗镇,吴兆苏,蒋国梁. 1988

[2]表型轮回选择改良小麦群体不同农艺性状的效应. 杨竹平,吴兆苏. 1991

[3]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赵明辉,李会敏,乔文臣,付庆云,张香菊,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4

[4]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诱导旗叶露尖期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李会敏,赵明辉,于秀艳,王俊才,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2014

[5]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及其诱导败育后小麦的农艺性状. 唐华丽,宋瑜龙,张改生,张双喜,叶景秀,郭佳林,赵卓军,王军卫,牛娜,马守才. 2017

[6]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王雅平,吴兆苏,刘伊强. 1994

[7]小麦赤霉病抗源H35的遗传模式分析. 张勇,张伯桥,高德荣,程顺和. 2005

[8]小麦抗病新材料H35、S42和N553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效应. 张勇,程顺和,张伯桥,高德荣,吴素兰,王朝顺. 2005

[9]小麦抗病新材料S42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张勇,张伯桥,高德荣,程顺和. 2005

[10]ARz×扬麦158群体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QTL分析. 吴纪中,蔡士宾,颜伟,任丽娟,陈怀谷,吴小有,张仙义. 2006

[11]贮存大豆种子活力对某些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灵芝,王丽娜,耿香利,姚华. 2002

[12]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李秀诗,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杨克相,祝云芳,陈泽辉. 2018

[13]小麦异种属基因库建拓的研究. 李生海,赵怀生,畅志坚,温辉芹. 1993

[14]表型混合选择改良小麦基因库抗赤霉病性效应.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1992

[15]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 孙芳华,陈新民,曾启明. 1994

[16]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徐利远,余桂容,宋军,王一. 2009

[17]化学杀雄剂SQ-1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柳娜,杨文雄,王世红,刘效华,张雪婷. 2014

[18]苯磺隆在成都地区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研究. 胡海兵,蒲晓斌,李浩杰,张锦芳,蒋俊,郑本川,牛应泽,蒋梁材. 2015

[19]不同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蔡丽艳,石凤翎,陈海玲,李志勇,李鸿雁,高翠萍,王成海,解永凤. 2013

[20]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和旗叶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王永军,张改生,孙苏阳,李海军.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