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苜蓿品种秋眠级评定及产量性状的初步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闫亚飞

作者: 闫亚飞;柳茜;高润;孙启忠;方珊珊;刘志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苜蓿;秋眠级;越冬率;秋眠类型;产量性状

期刊名称: 中国草地学报

ISSN: 1673-5021

年卷期: 2016 年 38 卷 05 期

页码: 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苜蓿品种为对照,按照Teuber的方法在内蒙古土左旗和五原县评定国内和国外引进的45个苜蓿品种的秋眠级,测定其越冬率和返青后第一茬的株高、分枝数和单株鲜重,并对秋眠性与越冬率和株高、分枝数、单株鲜重等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以期为苜蓿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左和五原两个试验点苜蓿秋季刈割后第21d的自然再生高度与原秋眠级存在真实的线性回归关系,R2为0.993和0.995;两个试验点11个标准对照品种的实际秋眠级与原秋眠级之间相关系数为0.993和0.995,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2个国内苜蓿品种多数为极秋眠型和秋眠型,中兰1号为半秋眠型,区试品种凉苜1号和国审品种甘农5号为非秋眠型;23个国外引进品种秋眠级梯度层次广,秋眠类型多样。相关分析表明,秋眠性与抗寒性具有高度表型相关,土左试验点极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农艺性状均不相关,而半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鲜重显著相关(P<0.05);五原试验点不同苜蓿的秋眠性与株高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秋眠类型的秋眠性与各农艺性状不相关。

分类号: S541.9

  • 相关文献

[1]年刈割次数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 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刘荣霞. 2019

[2]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海河平原区的适应性评价. 赵海明,游永亮,李源,武瑞鑫,柴岳平,刘贵波. 2020

[3]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越冬率关联性研究. 王晓龙,杨瞾,来永才,李红,钟鹏,徐艳霞,柴华,李莎莎,吴玥,宋敏超,尤海洋,高海娟,米福贵. 2022

[4]不同秋眠等级苜蓿根系性状对越冬的影响. 王晓龙,杨曌,来永才,李红,钟鹏,徐艳霞,柴华,李莎莎,吴玥,宋敏超,周景明. 2023

[5]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陈立波,刘磊,李志勇,王美珍,陈双燕. 2009

[6]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 徐大伟,韩永芬,卢欣石,姚春艳. 2012

[7]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贵州的适应性研究. 徐大伟,姚春艳,莫本田,卢欣石. 2011

[8]甘肃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 梁金,金娟,贺春贵,刘陇生,潘发明,黄杰,于良祖. 2013

[9]45个苜蓿品种秋眠级初步评定. 方珊珊,孙启忠,闫亚飞,刘志英,陶雅,李峰. 2015

[10]湘西南湿热地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研究. 杨曌,李向林,张新全,万里强,何峰. 2010

[11]利用RAPD标记对不同秋眠级苜蓿种质的聚类和评价. 刘荣霞,于林清,张宇,苏东,云锦凤. 2010

[12]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的幼苗形态与秋眠性、越冬率的关系. 于林清,云锦凤,郭九峰,孙国琴,张利军,孙娟娟. 2010

[13]水钾耦合对苜蓿根颈抗氧化特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孙明雪,张玉霞,丛百明,夏全超,田永雷,张庆昕,张冬梅. 2021

[14]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苜蓿引种试验研究. 李鹏,刘晓妮,邢亚亮,赵宇琼,刘建宁,石永红,吴欣明. 2013

[15]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在渝西地区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 赛娜,唐敏,曾兵,牟琼. 2011

[16]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在渝西地区生产性能的此较研究. 赛娜,唐敏,曾兵,牟琼. 2011

[17]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17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 杨曌,张新全,李向林,万里强,何峰. 2009

[18]湘西南湿热地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综合评价. 杨曌,李红,张新全,李向林,万里强. 2011

[19]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生产性能与持久性分析. 于林清,张旭婧,云锦凤. 2006

[20]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的临界指标分析. 孙万仓,刘海卿,刘自刚,武军艳,李学才,方彦,曾秀存,许耀照,张亚宏,董云.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