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昊贶

作者: 刘昊贶;徐聪;孙丽;朱翰绅;李冠霖;汪吉东;张永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免耕;有机碳;净生态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12 期

页码: 215-2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探究在黄河故道区中低产田平衡作物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的综合改良方案,通过田间试验方法,设置耕作方式、聚丙烯酰胺(PAM)施用、生物炭施用3个因素各2个水平,共8个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净生态经济效益(NEEB)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分别提高SOC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6.7%~23.3%、1.7%~10.3%和1.74%~5.14%(P<0.05)。每提升1%的大团聚体含量,可提升0.379 1 g/kg的SOC;每提升1 g/kg的SOC,可以提升0.186 9 t/hm~2产量。耕作方式对SOC储量影响显著,相同物料施用下免耕处理的SOC储量、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均高于旋耕处理,但仅施PAM处理对SOC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及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线性回归模型表明,SOC含量分别与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提升土壤团聚性和SOC含量是作物增产的关键因素。免耕条件下,PAM与生物炭配施处理下的SOC含量、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1.95 g/kg和1.11 t/hm~2,且温室气体排放成本为各处理中最低,可作为兼顾作物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改良方案,但由于投入成本提高,生物炭与PAM配施措施下的农户经济效益和NEEB较对照均显著降低,因此从粮食安全及生态改善角度考虑,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改良措施落地。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聚丙烯酰胺和生物炭共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理化因子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赵卉鑫,马鑫,张瑞喜,张永虎,唐海涛. 2023

[2]耕作措施对长期免耕双季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陈阜,李琳,伍芬琳,肖小平,张海林. 2007

[3]免耕覆膜增加中度盐碱土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 卢闯,张宏媛,刘娜,张晓丽,逄焕成,李玉义. 2019

[4]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彭华,纪雄辉,石丽红,田发祥,刘昭兵. 2010

[5]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徐尚起,张海林,陈阜,肖小平. 2010

[6]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 2016

[7]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2010

[8]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2016

[9]生物炭施用对滨海盐碱土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李少朋,陈昢圳,周艺艺,王婧. 2019

[10]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刘佳,刘荣乐. 2015

[11]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 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刘佳,刘荣乐. 2015

[12]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13]生物炭对京郊沙化地土壤性质和苜蓿生长、养分吸收的影响. 郑瑞伦,王宁宁,孙国新,谢祖彬,庞卓,王庆海,武菊英. 2015

[14]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黄金生2,刘佳3,刘荣乐1*. 2015

[15]秸秆生物炭对烤烟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继旭,张继光,张忠锋,王瑞,高林,戴衍晨,孟贵星,王树键,马强,许倩,申国明. 2016

[16]聚丙烯酰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赵丹,陈宁,孙明明,宋秀娟,曹秀明. 2015

[17]聚丙烯酰胺对防治风蚀效果的研究. 张俊生,云水,D. V. Armbrust. 2000

[18]CLC-St-PAM絮凝剂净化蔗渣制浆黑液回收木质素. 吴学众,杜芳黎,龙思宇,黄华林,唐培朵. 2018

[19]两种固定化方法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比较研究. 林晓华,董新姣. 2004

[20]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处理医院污水的研究. 赵彩凤,张乐平,邵颖,李先.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