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振华

作者: 王振华;李新海;李明顺;李文华;张世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抗病基因;基因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4 年 30 卷 02 期

页码: 95-9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 2个抗病自交系 (黄早四、Pa4 0 5 )与 2个感病自交系 (掖 10 7、Mo17)配制 4套杂交组合 ,通过对双亲、F1 、F2 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杂交组合F1 的抗感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掖 10 7组配的两个组合均表现感病 ,抗病遗传以正向显性或超显性效应为主 ;而以Mo17为亲本的组合表现抗病和高抗 ,抗病遗传以负向加性效应为主 ;抗病基因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其中以加性 显性互作和显性 显性互作更为突出。黄早四和Pa4 0 5对甘蔗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力较高 (变幅为 6 3.11%~ 98.2 8% ) ;两者分别含有至少 2对和 1对抗病基因。研究表明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互作效应普遍存在 ,且在不同杂交组合中作用方式不同 ;抗病性受多对基因控制 ,存在效应强弱之分。

分类号: S513.034

  • 相关文献

[1]基于近等基因导入系发掘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主效基因. 吕香玲,李新海,郝转芳,吉海莲,史利玉,张世煌. 2007

[2]一个新的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的发现及初步定位. 席章营,张书红,李新海,谢传晓,李明顺,郝转芳,张德贵,梁业红,白丽,张世煌. 2008

[3]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玉米后硫氧还蛋白M1,M3的表达谱变化. 施艳,孙虎,孙炳剑,王振跃. 2012

[4]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燕照玲,段俊枝,冯丽丽,陈海燕,齐红志,杨翠苹,施艳,任银玲,刘毓侠. 2017

[5]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比较定位. 吕香玲,李新海,谢传晓,郝转芳,吉海莲,史利玉,张世煌. 2008

[6]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SCAR分子标记开发. 吕香玲,王邦太,史利玉,石红良,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2009

[7]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分子标记开发. 王帮太,吕香玲,席章营,史利玉,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2009

[8]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王振华,李新海,袁力行,韩晓清,张世煌. 2003

[9]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分子标记与检测技术. 王帮太,吕香玲,席章营,史利玉,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 2009

[10]玉米抗矮花叶病QTL定位. 陈旭,李新海,郝转芳,王振华,田清震,李明顺,白丽,张世煌. 2005

[11]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 郭满库,王晓鸣. 2007

[12]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陈岭,崔绍平,徐有,张动敏. 1994

[13]玉米秃尖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 李文才,孟昭东,张发军,孙琦,穆春华. 2008

[14]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邹晓威,王娜,刘芬,夏蕾,王艳丽,洪泽源,徐冲力,郑岩. 2014

[15]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抗病基因遗传传递规律的初步研究. 赵峰,孟祥兵,李卫华,徐秀德,王斌,郭宝太. 2008

[16]玉米抗病基因一致性图谱的构建. 张书红,张世煌,李新海,席章营. 2007

[17]玉米抗病相关基因ZmEDS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艳,王新涛,杨青,代资举,张莹莹,安素妨,姜军,李保全. 2018

[18]玉米自交系CML470抗南方锈病基因的定位. 姚国旗,单娟,曹冰,崔良国,都森烈,韩志景,刘铁山,李翠兰,汪黎明. 2013

[19]玉米自交系齐319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穆春华,张发军,杨煜,李文才,鲁守平,孙琦,于彦丽,孟昭东,张秀清. 2013

[20]玉米自交系齐319抗腐霉茎腐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宋凤景,肖明纲,李洪杰,段灿星,武小菲,王晓鸣.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