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慎重

作者: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GMD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3 年 33 卷 22 期

页码: 7116-71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分类号: S152.7

  • 相关文献

[1]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刘学彤,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21

[2]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稻麦生产的碳效率及收益评估. 薛亚光,刘建,魏亚凤,李波,汪波. 2015

[3]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 班春华. 2012

[4]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5]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李海亮,汪春,邹华芬,孙海天,余兵兵,汪汇源. 2020

[6]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在青海省的推广建议. 王志辉,陈占全,李月梅,高玉亭. 2009

[7]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周颖,杨鹏,王立刚,雷秋良,张雅南. 2023

[8]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后条耕技术试验研究. 班春华. 2024

[9]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在水田的应用研究. 程晋. 2022

[10]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1

[11]土地流转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投资的影响——基于四省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杨柳,吕开宇,阎建忠. 2017

[12]欧美国家耕作方式发展变化与秸秆还田. 李建政,王道龙,高春雨,王亚静,毕于运. 2011

[13]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2015

[14]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王永芳,董志平,陈立涛,王孟泉,刘佳,齐永志,勾建军,李秀芹,崔彦. 2024

[15]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展. 张礼钢,夏晓东,缪冬平. 2012

[16]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展. 张礼钢,夏晓东,缪冬平. 2012

[17]提升黑土地质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王帅. 2023

[18]条耕种植对薄层黑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王利斌,王文强,杨浩,殷志国,杨粉团,孔凡丽,李辛琲,刘臣,李刚. 2023

[19]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杨楠,高勇,刘伟光. 2023

[20]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曹光乔,张宗毅.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