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芳

作者: 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褐飞虱;水稻;蜜露排泄量;增重;致害性;遗传;性别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05 年 48 卷 06 期

页码: 72-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单雌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研究了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褐飞虱弱致害种群(TN1种群)与强致害种群(Mudgo种群或ASD7种群)(已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82代)在抗虫品种水稻上的致害力差异明显,适宜作为遗传分析的亲本材料。当用蜜露排泄量作为致害性指标时,两种处理(TN1种群与Mudgo种群,TN1种群与ASD7种群)正、反杂交的F1代雌成虫平均蜜露排泄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正交F1代群体与反交F1代群体致害性存在明显差别。用体重增量作为致害性指标进行实验,得到的结论与上述研究完全一致。以上的结果可推测稻褐飞虱致害性可能属于伴性遗传。

分类号: S435.112.3

  • 相关文献

[1]稻褐飞虱致害性的转化(同翅目:飞虱科). 张志涛,陈伟,姜人春,张燕,蔡祥承. 1997

[2]云南思茅和开远稻褐飞虱致害特性比较. 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2004

[3]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 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2004

[4]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致害性检测. 刘芳,傅强,张志涛,赖风香. 2003

[5]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致害特性研究. 韦素美,罗善昱,黄所生,李青. 2003

[6]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研究. 王桂荣,赖凤香,傅强,张志涛,郭兰芳. 1999

[7]稻褐飞虱新抗源的鉴定和利用. 韦燕萍,李孝琼,陈乔,孙荣科,杨朗,黄凤宽,韦素美,刘丕庆,黄大辉,张月雄,李容柏. 2009

[8]害虫生物型及其遗传机理. 刘芳,傅强,赖凤香. 2004

[9]改良水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陈乔,孙荣科,杨朗,黄凤宽,黄大辉,韦素美,张月雄,刘丕庆,李容柏. 2010

[10]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梁云涛,王春连,刘丕庆,傅强,Kshirod K J,赵开军. 2008

[11]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秦学毅,韦素美,黄凤宽,张向军,魏源文,杨新庆,李维科,邓智年,朱汝财,黄所生,吕维莉,李青,罗善昱. 2003

[12]水稻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聚合系的抗性表现. 张月雄,刘芳,邱永福,冯家勋,黄凤宽,吴碧球,黎志方,陈勇. 2013

[13]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抗稻褐飞虱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英文). 李丽淑,韦素美,韦燕萍,陈英之,白德朗,杨朗,黄凤宽,吕维莉,张向军,李小勇,杨新庆,魏源文. 2006

[14]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 沈君辉,李平,刘光杰. 2005

[15]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潘建红,陈峰,何佳春,赖风香,傅强. 2011

[16]小贯小绿叶蝉在5个茶树品种(系)上的蜜露排泄量与茶树叶片结构比较. 刘丰静,冉伟,李喜旺,汪素琴,孙晓玲. 2020

[17]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2005

[18]水稻蛋白质含量的世代遗传. 郭慧,李树杏,杨占烈,甘雨,向关伦,潘建慧,郝留根. 2016

[19]水稻籼粳杂种IR36/Kamairazu花粉育性的遗传. 吕川根,高艳红,宗寿余,邹江石. 2006

[20]亚种间杂交稻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李荣改,孟令启,冯瑞光,宁文书.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