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耕法与免耕法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成伟

作者: 韩成伟;王玮;李时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前景;历程;少耕;免耕

期刊名称: 农业与技术

ISSN: 1671-962X

年卷期: 2008 年 28 卷 02 期

页码: 1-2

摘要: 少耕与免耕可以有效防止土壤侵蚀,节省燃料及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此,少耕与免耕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分类号: S345

  • 相关文献

[1]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2]广东省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任小平,王荣辉,胡学应,区颖刚,唐湘如,杨丹彤. 2019

[3]水稻少免耕技术研究Ⅱ高产的系列配套技术. 杜金泉,帅志希,胡开树,高德伟,刘全丰. 1992

[4]水稻少免耕技术研究 Ⅰ、稻作少免耕类型、生产效应及前景的探讨. 杜金泉,方树安,蒋泽芳,罗文鼎,邹朝全. 1990

[5]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响. 范丙全,刘巧玲. 2005

[6]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性耕作项目研究进展. 任小平,区颖刚,杨丹彤,唐湘如,胡建广. 2015

[7]阜蒙县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比分析. 钟钢. 2024

[8]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董智,董俊,张晓红,刘洋,苏建党,侯志研,张旭. 2022

[9]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 2007

[10]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杨云马. 2004

[11]山东花生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毛兴文,徐淑良. 1999

[12]中国压砂田的发展与意义. 戈敢. 2009

[13]我国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曹彦清. 2014

[14]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技术及其在云南省的推广前景. 杨万林. 2003

[15]再生稻优良品种(组合)筛选研究. 李彦宁,熊继东,罗赫荣. 2002

[16]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木薯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Priscila Gonzales Figueiredo,Silvio JoséBicudo,Songbi Chen,Adalton Mazetti Fernandes,Fábio Yomei Tanamati,Astride Stéphanie Mouafi Djabou-Fondjo,杨雅婷. 2020

[17]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李升东,韩伟,王丹,毕香君,王宗帅,冯波,王旭清,李华伟,司纪升,王法宏. 2021

[18]长期少耕对玉米产量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1983~2002). 何奇镜,佟培生,边少锋,张丽华. 2004

[19]寒地花生-玉米轮作少耕高产栽培技术. 钟鹏,刘杰,孙彬,张楠,王粟,于洪久,王大蔚. 2016

[20]浅谈玉米免耕技术及免耕深施肥精密播种机发展现状. 李军.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