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玉米品种改良目标和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富德

作者: 王富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选育目标;传统育种技术;现代育种技术

期刊名称: 杂粮作物

ISSN: 1003-4803

年卷期: 2001 年 21 卷 06 期

页码: 9-11

摘要: 提高籽粒产量仍是玉米品种改良的第一位目标。针对不同的栽培制度应有不同的选育目标设计。不同的品种类型应有不同的性状指标相配合。生产条件和栽培水平的多样性 ,决定了育种目标的多样性。高产是共性 ,适应是个性。将品种贡献率由当前的 32 %提高到 5 0 %是应当实现的。在讨论、比较中、美玉米育种的主要差距之后 ,提出要提高选育效率 ,除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外 ,致力于传统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是根本出路。在对传统育种的核心技术作出评价的基础之上 ,对现代育种技术的基本框架 :定向等位基因选择(DAS)和标记辅助选择 (MAS)技术作出简要介绍

分类号: S513.033

  • 相关文献

[1]杂交稻新组合特优航2号旱季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 翁国华,王善云. 2008

[2]水产育种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陈松林,徐文腾,卢昇,胡炜,王德寿,胡晓丽,周茜,刘清华,赵紫霞,覃钦博,王师,刘洋,崔忠凯. 2023

[3]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 谭禾平,赵福成,韩海亮,包斐,楼肖成,陈斌,侯俊峰,王桂跃. 2020

[4]小麦新品种晋麦64号产量分析及选育体会. 李世平,张哲夫,安林利,行翠平,韩东翠,樊立强. 2001

[5]晋南地黄品种选育目标及品种适应性研究. 张红芳,张风琴,郑彩平,丁国庆,侯东红. 2007

[6]貉的育种. 华树芳. 2001

[7]高产玉米杂交种‘盛玉688’的选育及应用. 肖建红,任志强,杨慧珍,卜华虎. 2018

[8]植物育种历史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张换样,李静,朱永红,秦丽霞,吴慎杰. 2020

[9]西瓜单倍体诱导研究进展. 邓云,孙德玺,徐小军,安国林,马如海,李卫华. 2009

[10]人工种子. 张宝红,丰嵘. 1992

[11]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加速蔬菜作物遗传改良. 任文静,司劲超,陈立,杨丽梅,庄木,吕红豪,王勇,季家磊,张扬勇. 2024

[12]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13]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4]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5]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16]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7]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8]肉牛日粮补锌对粗料纤维和玉米有机物瘤胃降解的影响. 王峰,莫放,黄应祥,王茂荣,苗朝华,陈瑶. 2008

[19]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20]河套灌区豆米双收一膜二用栽培模式初探. 杨文耀,张建中.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